青岛版《2、5、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p>教学内容:</p><p>《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青教版)四年级下册第48-50页。</p><p>教学设计:</p><p>教材分析</p><p>本节教材内容在本模块的教学中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前面因数倍数意义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后面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p><p>本节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因数、倍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及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因数、倍数这整个模块的教学乃至整个课程标准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学生到初中进一步学习因式分解等知识的基础。</p><p>学情分析</p><p>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初步认识了因数、倍数的意义,由于时间有点儿久,或许会有所淡忘,因此,应在学习前先对这一部分知识,稍作一下复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p><p>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总结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可适时点拔,但要注意点拨的时机及方法。</p><p>教学目标分析</p><p>1、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2、5、3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p><p>2、能根据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p><p>3、引导学生仔细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p><p>4、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总结数学规律再应用生活,体验到数学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p><p>教学要点分析</p><p>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合作总结出2、5、3的倍数的特征,并由此理解偶数、奇数的意义是本节的重点。</p><p>教学难点:3的倍数的特征的发现及归纳总结是本节的难点,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观察、分析发现特征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可给予必要的提示。</p><p>注意事项:对于2、5的倍数的特征,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交流完全可以总结出其特征,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在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可给予适当提示。</p><p>教学策略:</p><p>教法与学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引导法。</p><p>教学准备:信息窗图或课件。百数表、学号卡片。</p><p>教学过程设计:</p><p>板书设计:</p><p>2、5、3的倍数的特征</p><p>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 →偶数</p><p>个位上是1、3、5、7、9 →奇数</p><p>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p><p>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p><p>45:4+5=9</p><p>12:1+2=3</p><p>87:8+7=15</p><p>创新特色:</p><p>本课始终注意到了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是起了一个引导、辅助的作用。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了2、5、3的倍数的特征。练习形式更是多样化,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使学生们感受到了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奥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