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21:08

新编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表格式

<p>(1)两个质数的和是39,这两个质数的积是()。</p><p>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质数的意义及数的奇偶性等知识。</p><p>两个数的和是39,说明这两个数一个数是奇数,一个数是偶数,因为它们都是质数,所以其中的偶数只能是2,则奇数是39-2=37,37×2=74。</p><p>解答74</p><p>(2)120的因数有()个。</p><p>分析求一个较小数的因数的个数一般用列举法,但求较大数的因数的个数时,一般用分解质因数法,即先把120分解质因数:120=2×2×2×3×5,然后借助每个因数的个数来计算。因数2的个数是3个,因数3的个数是1个,因数5的个数也是1个,120的因数的个数为(3+1)×(1+1)×(1+1)=16(个)。</p><p>解答16</p><p>⊙探究活动</p><p>1.课件出示题目。</p><p>(1)一个长方体木块,长2.7 m,宽1.8 m,高1.5 m。要把它切成大小相等的正方体木块,不许有剩余,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分米?</p><p>(2)学校六年级有若干名同学排队做操,3人一行余2人,7人一行余2人,11人一行也余2人。六年级最少有多少人?</p><p>2.明确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思考、交流)</p><p>(1)这两道题分别考查什么知识?</p><p>(2)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p><p>(3)具体的解答过程是怎样的?</p><p>3.汇报。</p><p>(1)先汇报前两个问题。</p><p>预设</p><p>生1:第(1)题考查的是应用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p><p>生2:第(2)题考查的是应用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p><p>生3:根据题意,正方体的最大棱长应该是长方体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先把相关长度转换单位,用整数表示,然后求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p><p>生4:根据题意,六年级人数比3、7、11的最小公倍数多2,所以先求出3、7、11的最小公倍数,再加2就可以了。</p><p>(2)尝试解答。(关注学生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的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点拨)</p><p>(3)汇报解答过程。(指名板演,集体订正)</p><p>预设</p><p>生1:2.7 m=27 dm,1.8 m=18 dm,1.5 m=15 dm。因为27、18、15的最大公因数是3,所以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3 dm。</p><p>生2:因为3、7、11的最小公倍数是3×7×11=231,231+2=233(人),所以六年级最少有233人。</p><p>4.小结。</p><p>解答此类问题,关键要弄清考查的是因数的知识还是倍数的知识,同时要会求两个或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及最小公倍数。</p><p>⊙课堂总结</p><p>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我们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p><p>⊙布置作业</p><p>教材75页5、9题。</p><p>板书设计</p><p>因数、倍数、质数、合数</p><p>因数和倍数质数——质因数合数——分解质因数1公因数互质数最大公因数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编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表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