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用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
<p>教学目标:</p><p>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初步渗透“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p><p>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p><p>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p><p>目标分析: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习了2~8的乘法口诀,并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p><p>教学重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p><p>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正确解决问题。</p><p>教具准备:情境图,课件等。</p><p>教学过程:</p><p>(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p><p>1.情境导入。</p><p>教师:老师要给同学们颁发奖品。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好多卡通橡皮。</p><p>(1)课件演示。</p><p>(2)说一说:一共有多少块橡皮?该怎样列式呢?</p><p>(3)想一想:这里求一共多少块橡皮,就是求几个几相加呢?(5个4相加)求几个几相加,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p><p>2.揭示课题。</p><p>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p><p>【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复习旧知,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的算式;通过追问几个几相加使学生理解乘法计算的道理。</p><p>(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p><p>1.收集信息,明确问题。</p><p>(1)学生看图,交流信息。(课件呈现主题图)</p><p>(2)说说每种文具的价钱,如:一盒铅笔3元,一块橡皮2元,一个文具盒8元,一本日记本4元。</p><p>(3)说说所求的问题: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p><p>2.根据问题,选择信息。</p><p>学生明确:要求买文具盒的总钱数,必须选取什么信息?(一个文具盒的价钱)</p><p>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p><p>(1)画一画: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文具盒标上8元,然后由每组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表示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p><p>(2)说一说:一个文具盒8元,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就是求几个几元呢?(3个8元)</p><p>(3)算一算:如果有学生列加法算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解答,并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p><p>8×3=24(元)</p><p>口答:一共24元。</p><p>(4)练一练:如果想买5个这样的文具盒要多少钱呢?6个呢?7个呢?小组内算一算。</p><p>(5)议一议:你有什么发现?</p><p>(6)小结方法:求买文具盒的总钱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来计算。</p><p>【设计意图】在学生获得信息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懂得根据问题选择有效信息。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懂得解决文具盒总钱数的问题用乘法计算的道理;通过练一练和议一议,发现1个文具盒的价钱不变,买的文具盒个数不同,总钱数也不一样,从而顺利地总结出用乘法求买文具盒总钱数的方法。</p><p>(三)分层练习,运用方法</p><p>1.基础练习。</p><p>(1)完成教材第78页“想一想”。</p><p>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元?</p><p>学生独立解决,而后汇报交流想法和解法。</p><p>(2)再次看情境图,自由提问,独立解答。</p><p>要求: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如:6本日记本多少元?</p><p>①交流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p><p>②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出求购买物品总钱数的方法:可以用物品的单价乘买的数量。</p><p>(3)练习十九第3题。</p><p>一套《童话故事》共有8本,每本7元。小亮买一套,要多少元?</p><p>学生列式前可以先画一画,再说一说是求几个几相加,然后独立解答。</p><p>2.提升训练。</p><p>练习十九第5题。</p><p>小红和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一起到平安公园游玩,门票价钱:成人8元/人,儿童4元/人。门票一共要花多少钱?</p><p>引导学生挖掘隐含信息,同时理解“成人8元/人,儿童4元/人”的意思。</p><p>【设计意图】本课练习设计了两个层次,基础练习注重方法的巩固和总结,进一步明确数量关系;提升训练乘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能解读隐含信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p>(四)总结全课,畅谈收获</p><p>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还有什么问题吗?</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