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平均数的应用》案例反思
<p>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p><p>教学目标:</p><p>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p><p>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p><p>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p><p>教学重难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p><p>教学过程:</p><p>一、复习引入</p><p>三年级二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p><p>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p><p>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p><p>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p><p>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p><p>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p><p>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p><p>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p><p>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p><p>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p><p>3、教师: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习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p><p>三、巩固练习</p><p>科书第45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p><p>(1)完成第1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p><p>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p><p>(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p><p>(3)完成第3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p><p>四、课堂小结:</p><p>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p><p>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的第5题。</p><p>【教学反思】:</p><p>“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就选取学生熟悉的各门学科的考试分数来进行教学。教学时不仅让他们理解“平均分”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让他们体会到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再此基础上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已知三门学科的平均成绩及其中两门学科的成绩,让学生计算出剩下一门学科的分数。因为这个例子学生非常熟悉,所以很快他们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他们熟悉的素材进行教学,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