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随笔《感谢“粗心的老师”》范文
<p>我偶然机会接触到一年级的测试卷,就其中一道题:</p><p>按数的顺序填空</p><p>( )( )5 4 ( )( )( )</p><p>有学生填7 6 5 4 3 2 1,这当然是对的。</p><p>非常巧合的是有一个学生填的是:</p><p>( 3 )( 4 )5 4 ( 3 )( 2 )( 1 )</p><p>阅卷老师也打的“√”。我故意说“这是怎么回事?”</p><p>一个青年老师回答我:“这肯定是阅卷老师看快了,错的打√,这道题怎么能这么填呢!”。</p><p>这位老师又说:“考试卷该有唯一答案啊!我们的标准答案是:7 6 5 4 3 2 1。”</p><p>我不知道阅卷老师的真实想法,但我真感谢那个“粗心的老师”!</p><p>这个“粗心的老师”阅出了新观念。</p><p>该题只有5 4 两个已知条件,那么符合条件的就多。</p><p>7 6 5 4 3 2 1;</p><p>3 4 5 4 3 2 1;</p><p>4 5 5 4 3 2 1;</p><p>7 6 5 4 5 6 7;</p><p>。 。 5 4 。 。 。</p><p>生活中有从高排到低,再从低排到高;也有从低排到高,再从高排到低,还有“波浪形”的排列。</p><p>( 3 )( 2 )5 4 ( 7 )( 6 )( 9 )( 8 )</p><p>当我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发在人教网后,引起了一段争论,有老师说:</p><p>*千百度:这样的思考是必要的。但是教学时不可以这么引导。学生的思维要有所定向。</p><p>*元月:我觉得还是不能由着学生来填。教师的教育功能到哪里去了呢。要是这样的话,那岂不是每一种填法,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解释呢。</p><p>*春苗:不要认为与标准答案不一致,就是歪打正着,不妨让学生说说想法,也许他真的能说明理由</p><p>我就犯过这类的错误,另类孩子的想法是不是创新思维?</p><p>*元月:我觉得学生的填法只要他自己能说出合理的理由就可以判对。这个理由必须是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得来的,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编”的。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他最基本的规律。</p><p>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是他有意识的思维活动。而不应该成为学生给出一个答案,再由别人为了创新而“创新”。</p><p>*蓝媚:虽说生活中有这种波浪形的规律,但数学毕竟是数学,并不仅仅是与生活有联系的数学才是有用的数学网!我们不能开放到认为所有的答案都是正确地吧。</p><p>*苏小语:我们没有必要为老师的出题失误自圆其说;也没有必要为孩子的解答刻意寻求“依据”。我们提倡的是鼓励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反对孩子随意填写而不知其然。</p><p>=====</p><p>我思考: </p><p>*有思考的必要,就没有教学时引导的必要吗?</p><p>*由着学生来填,教师的教育功能就没有了吗?找到一个合适的解释还不行吗?</p><p>*教师编也要有理由啊!有“编”的理由也可以啊!</p><p>*学生给出一个答案,教师为什么不能借这个“支点”来创新呢?</p><p>*“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他最基本的规律”,也要引导观察“非常规”的规律。</p><p>*找规律的题,如果给的条件限制越多,答案就趋向唯一;如果给的条件少,答案就趋向不唯一。</p><p>有唯一就唯一,不唯一也唯一吗?</p><p>此题可思(考)可引(导)可编(造)可创(新)但不可(禁)锢。</p><p>我们教师不多思考,可怎么又谈得上“鼓励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呢,教师首先要有这个意识。对不?我还是要感谢这个“粗心的老师”</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