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智慧地对话
<p>教学流程:</p><p>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p><p>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仔细观察。(投影课本中的主题图及统计表)预测一下,咱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可能与什么有关呢?</p><p>(图略)</p><p>生:可能与统计有关。</p><p>师:为什么这样说呀?</p><p>生:屏幕上有一张表格,还有两位同学在统计气温。</p><p>师: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吗?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统计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统计)</p><p>二、冲突激疑,自主构建</p><p>1.引发</p><p>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生汇报)观察得都挺仔细的,那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p><p>[出示问题:在靠近的两个时刻里,气温升得最快的是()时到()时,降得最快是()时到()时。]</p><p>生:我认为气温升得最快的是9时到11时,降得最快是17时到19时。</p><p>师:怎么知道这个答案的呀?</p><p>生1:因为7时到9时上升了4℃,16-12=4℃,9时到11时上升了6℃,22-16=6℃,11时到13时上升了2℃,24-22=2℃,所以9时到11时气温上升得最快。</p><p>生2:15-9=6℃,所以17时到19时气温下降得最快。</p><p>师:大家都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答案的呢?</p><p>生:用减法计算出来的。</p><p>师:假如不计算,我们能直接看出问题的结果吗?</p><p>生:不能!</p><p>师:确实如同学们所说,不能直接看出,必须通过计算的方法(板书:计算不能直接看出)。</p><p>2.激疑</p><p>师:同学们能不能思考一下,如果不通过计算的方法,有办法直接看出问题的答案吗?</p><p>[片刻后,学生汇报:做成统计图、画正字、做成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等。]</p><p>师(板书:统计图):看来,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究竟用什么方法好呢,我们来向书本请教。请大家把课本打开,自学第94页。</p><p>[学生自学。]</p><p>3.构建</p><p>师:合上课本,咱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本中给我们绘制了一张——?</p><p>生: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p><p>师:好,我们请电脑来帮忙,看看这张统计图是怎么形成的?</p><p>[电脑按图的名称、日期、横轴、纵轴、网格线、点线等部分动态显示折线统计图形成的过程,师辅助语言适时解释。]</p><p>(图略)</p><p>师:仔细观察,刚才这个问题(投影再度出示问题),不计算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吗?</p><p>[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讨论。]</p><p>师:你是怎样判断的?</p><p>生1:我发现9时到11的线段所占的格子最多。</p><p>生2:我认为9时到11时的线段最长。</p><p>师:其他同学的感受呢?</p><p>生:这条线段所占的格子最多也最长,也可以说最陡。(板书:陡)</p><p>师:线段上升得越陡表示上升最——?</p><p>生:快。</p><p>师:同样,下降得越陡表示降得最——?</p><p>生:快。</p><p>[师点击,陡的线段闪烁。板书:陡——快]</p><p>师:哦,反过来说,那平缓说明上升得比较——?</p><p>生:慢。</p><p>师:下降得平缓也说明降得比较——?</p><p>生:慢。(板书:平——慢)</p><p>4.促思</p><p>师:同学们,请思考再深入一点,比较一下,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谁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为什么?</p><p>生:折线统计图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就可以直接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p><p>师: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能准确清楚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板书:变化情况)</p><p>5.沟通</p><p>师:大家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p><p>[学生交流。教师投影生活中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p><p>师:现在大家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话想说?</p><p>生:……</p><p>三、多层应用,体会特征</p><p>第一层次:操作应用(完成课本95页“试一试”)</p><p>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了解了它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一起来绘制一张折线统计图,好吗?</p><p>[教师出示作业纸,等学生独立完成之后,请3名同学到台上展示,要求学生说出完成统计图时的注意事项。]</p><p>师:这儿有一张完整的统计图(点击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略),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p><p>[学生交流。]</p><p>第二层次:选择深化</p><p>师:同学们,想继续研究下去吗?这里有三个折线统计图。(出示南极等三地同一天早、中、晚三个时刻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这三幅折线统计图分别描述的哪些地方呢?请认真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p><p>(图略)</p><p>生:图(1)应该是南极。</p><p>师:你能结合统计图中的数据说得更具体些吗?</p><p>生:统计图里早上6时是零下22℃,中午是零下17℃,晚上是零下29℃。肯定很冷。南京和吐鲁番不是这样的。</p><p>师:你怎么知道是零下的?</p><p>生:图上写的-22、-17、-29都是负数,所以是零下。</p><p>师:那图(2)呢?</p><p>生:图(2)是吐鲁番。</p><p>师:能说得具体些吗?</p><p>生:因为吐鲁番的奇观是“早穿棉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说明早上和晚上很冷,中午很热,所以是吐鲁番。</p><p>生:说明早晚温差很大。</p><p>师:温差很大是什么意思?</p><p>生:一天中气温从早上的13℃升到中午的36℃,又从中午的36℃降到晚上的8℃,变化太大。</p><p>师:其实这是折线统计图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它可以让我们很容易看出数据的变化情况。</p><p>师:既然图(1)、图(2)分别说的是南极、吐鲁番。那图(3)就是南京了。你能联系南京气候的实际情况说一说吗?</p><p>生:南京的气候热的时候多,从图中可以看出:早上26℃、中午31℃、晚上25℃,气温都很高。</p><p>师(小结):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p><p>生:……</p><p>第三层次:辨析升华</p><p>[出示“想想做做”的第2题中的统计表,学生在作业纸上绘图。]</p><p>师(投影图1):这是一位同学绘制的作品,请仔细、认真地观察这张图,你们有没有话想说?</p><p>(图略)</p><p>生1:有点不好看。</p><p>生2:整个折线的位置居上,不美观。</p><p>生3:不便于进行数据分析。</p><p>师:都有这样的想法吗?那怎么办呢?大家想想办法。</p><p>生1:我们可以把下面多余的部分去掉。</p><p>生2:把多余的地方删掉。</p><p>师:能不能表达科学合理些呢?</p><p>生1:可以用“隐藏”,把0至100的网格线隐藏起来。</p><p>生2:还可以用“折叠”。</p><p>师:“隐藏”、“折叠”,多好的词!我们请电脑来帮忙,好吗?(多媒体动态演示图1变成图2的过程。学生很兴奋。)</p><p>(图略)</p><p></p><p>师:图中哪里表示隐藏或折叠呢?</p><p>生1:图中歪歪扭扭的部分。</p><p>生2:图中弯弯曲曲的部分。</p><p>师:是这样吗?(多媒体闪烁表示省略部分的折线)</p><p>师:再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图,面对图(2),你还有没有话想说?</p><p>生1:现在还不是很完美。</p><p>生2:现在虽然多余的部分去掉了,但图中表示数据的折线没有变,还是不能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变化状况。</p><p>师:都有这样的想法吗?那还要怎么办呢?</p><p>生:可以把每一格的间距拉大,也可以看清楚它的变化情况。</p><p>师:是这样吗?(多媒体再次演示图2变成图3的过程)</p><p>师:现在你能从统计图里清楚地知道什么?</p><p>[生交流。]</p><p>第四层次;沟通延展</p><p>师:看得出,大家研究的气氛更浓了,老师很想和同学们对今天的内容做进一步的研究。</p><p>请看:小明学了折线统计图后觉得它的优点特别明显,就到商场做了个调查,并绘制了一张折线统计图。你觉得这张折线统计图合理吗?</p><p>(图略)</p><p></p><p>生1:我觉得折线统计图是表示一种数量数据的变化,而这张统计图里有四种数量。</p><p>生2:我觉得把电视机与洗衣机连起来没有道理,同样,把冰箱与空调连起来也没有道理。</p><p>生3:我认为不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p><p>师:那可以怎么办呢?</p><p>生:用条形统计图。</p><p>师:是这样的吗?</p><p>[多媒体演示由线扩展到面,再形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p><p>(图略)</p><p>师:同学们,做了这道题,我们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p><p>生:何时用折线统计图,何时用条形统计图?</p><p>师:对,这个问题,咱们下节课再来研究。</p><p>(整理:江苏东台师范附属小学张祖润)</p><p>周卫东,江苏省东台师范附属小学校长,党总支书记,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在省内外应邀执教观摩课数十节,受到广泛好评。2023~2023连续五年获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征文比赛一等奖。</p><p>(摘自:中国教师报)</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