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17:09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p>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p><p>——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p><p>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p><p>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p><p>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p><p>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p><p>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p><p>富有情趣。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p><p>一、创设课堂情境应遵循的原则</p><p>1、目地性原则。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赶时髦的点缀品。</p><p>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p><p>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对为什么要设置情境,设置了情境后应该达</p><p>到什么教学目标应做到心中有数。</p><p>2、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p><p>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探究的欲</p><p>望。</p><p>3、现实性原则。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p><p>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p><p>,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p><p>4、思考性原则。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要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问题情境不要只</p><p>是求一时热闹、好玩,只考虑到观赏性,而失去应有的“数学味”。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p><p>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p><p>5、时代性原则。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师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p><p>光来看待学生,因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因此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p><p>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p><p>二、创设情境的常用方法</p><p>1、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p><p>儿童的数学是现实数学,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p><p>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这是儿童学习数学与成人</p><p>不完全相同之处,这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p><p>象为数学模型从而应用的原因。</p><p>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天地就多么广阔。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p><p>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p><p>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p><p>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p><p>师:老师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班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学生回答时教</p><p>师板书男女生人数。)</p><p>师:男多女少这种现象从全国来看也非常明显。</p><p>教师在大屏幕上显示几个网页,在网页中突出以下数据:</p><p>1、海南省新生儿男女比例为135:100。</p><p>2、我国于2023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在新生的婴儿中,男女人数的比为119.2:100。</p><p>3、男女比例失调,十年后我国将会有数千万光棍汉!</p><p>师:刚才我们提到的135:100和119.2:100都是比,关于比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p><p>师: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比的意义)</p><p>真实的数据,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新的表示形式,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p><p>2、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p><p>一般来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这种方式,学生</p><p>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p><p>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p><p>3、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p><p>当今学校的数学课程,可能越来越将重心放在人类关于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上,问题和探究已经开始占据学校数学课程的中心位置。重视问题解决是各国和各地区数学课程目标的一个显著特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有效方法,它造成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而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状态,就要通过认知活动,通过思考。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p><p>4、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p><p>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是这样进行的:课前每个小组发三套学具,分别装在三个信封里。信封1里装有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信封2里装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信封3里装有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p><p>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上课后,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推导过程后,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然后让每组学生只能打开一个信封,通过动手操作利用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p><p>三、情境创设中常见的问题</p><p>由于部分教师对情境创设存在理解上的偏差,造成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出现了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p><p>1、情境有“生活味”,而没有“数学味”。</p><p>老师的课堂上,每节课都注意从生活中引入,但给人的感觉是生活味很浓,而数学味淡泊。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感悟不到数学问题的原型。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教师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p><p>2、情境有活动,而没有体验。</p><p>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看起来挺热闹,但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除了感到高兴以外,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没有多少感觉。学生更感受不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p><p>3、情境的表面化,形式化。</p><p>现在的数学课似乎都很注重课堂气氛,因此都很热闹,很花哨,但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什么。现在提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学习情境,但对于有些教学内容来讲,好像并不好找到生活中的情境,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有些高年级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也只是比较牵强地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搬入课堂,让学生感觉老师只是变了一个出数学题的花样。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强态度、情感没有太大的作用。总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