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17:08

发挥主体作用 培养创新精神

<p>发挥主体作用</p><p>培养创新精神</p><p>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学占主体地位。如何让学生更准确、更完整地获取知识,并且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技能,形成能力,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老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p><p>一、让学生自己发现、创造。</p><p>人在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小学生尤其如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一个成功的发现者、创造者。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的做法是:学习中互助合作,对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说错了也不要紧;对学生的练习及作业开展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如计算“6+6+6+3”,出现了如下多种算法:</p><p>(1) 6+6+6+3=12+6+3</p><p>(2) 6+6+6+3=63+3</p><p>(3) 6+6+6+3=64-3</p><p>(4) 6+6+6+3=37(或73)。</p><p>我先让学生说说这样算的理由,然后评议哪种算法比较好。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促使“创新”思想的幼芽在学生的心灵中萌发。</p><p>二、让学生自己讲述、理解。</p><p>课堂教学毕竟是学生学,如果光是老师“讲”,学生就始终处于“听”的被动地位。为什么不能试着让学生“讲”,老师“听”呢?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基于这种思想,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讲的教材内容,可采取先出示结论,再让学生探索道理,各自讲道理的教法。</p><p>如:讲“小数的性质”,我先告诉学生:“0.50=0.5,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再让学生想想理由是什么。结果有的学生用元、角、分的化聚来讲解道理,利用自己经常碰到的商品价格举例验证:</p><p>商品</p><p>价格(元)</p><p>实际付钱(元)</p><p>结果(元)</p><p>钢笔/支</p><p>2.80</p><p>2.8</p><p>2.80=2.8</p><p>笔记本/本</p><p>1.30</p><p>1.3</p><p>1.30=1.3</p><p>有的学生将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10份来讲解道理;有的学生用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来讲解道理……整节课好像是学生齐心协力要说服老师接受这个结论一样。学生的方法五花八门,老师最后重点讲解。这远比教师反复验证、反复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p><p>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p><p>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画画、剪剪、拼拼、比比,通过摆弄和操作学具获取知识,更能充分地学生的主体性。</p><p>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引导学生这样操作:</p><p>(1)15个圆片,每3个一组,可分几组?每5个一组,可分几组?</p><p>根据学生的操作与回答,我板书如下:</p><p>总数</p><p>每组个数</p><p>组数</p><p>算式</p><p>15</p><p>3</p><p>5</p><p>153=5(组)</p><p>15</p><p>5</p><p>3</p><p>155=3(组)</p><p>(2)16个圆片,每3个一组,可分几组?余几个?每5个一组,可分几组?余几个?</p><p>学生操作后讨论交流,我板书如下:</p><p>总数</p><p>每组个数</p><p>组数</p><p>多余个数</p><p>算式</p><p>16</p><p>3</p><p>5</p><p>1</p><p>163=5(组)……1(个)</p><p>16</p><p>5</p><p>3</p><p>1</p><p>165=3(组)……1(个)</p><p>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1)题分的情况和第(2)题分的情况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刚才的操作中体会到:分东西往往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如(1);另一种是分后有余,这个余下的数叫做余数,如(2)。这样,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打下了基础;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p><p>四、让学生自己小结、深化。</p><p>小结是课堂教学的结束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并能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得到及时的反馈,发现新的问题。而这一切,都充分反映了要在课堂教学中视学生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还要学到一种十分重要的潜在的知识:对于这节课的内容,我掌握了多少?班上谁掌握得最多?谁掌握得最好?有哪些同学在哪些方面出现了问题和差错?……显然,长此以往,学生不但知己,而且知彼;不仅知对,而且知错;不仅知多,而且知优。这实质上是课堂教学信息多向的不断反馈过程,有了这种过程,教学效益就会倍增。</p><p>只要教师在备课时能想多一点,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去动手、去小结,就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掘出学生的聪明才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发挥主体作用 培养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