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17:07

怎样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

<p>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但怎样摈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拟结合案例,谈点体会,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p><p>一、 是主动,还是被动?</p><p>[案例1]《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教学片段:</p><p>课始。</p><p>A教学:</p><p>师: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们还记得吗?</p><p>生:记得。</p><p>师:好!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这些计算公式。</p><p>于是,每个同学都开始说起来,教室里很热闹!</p><p>……</p><p>B教学:</p><p>师:右图是老师家中一扇门的平面设计图。</p><p>现在老师想要油漆这扇门,除了装玻璃部分、装门锁部分以及下面的三个图案部分外,其余部分均要涂上米黄色的油漆,涂米黄色油漆部分的面积该是多大呢?咱们来一个小组擂台赛,看哪一个小组最先算出它的面积。</p><p>于是,各组马上行动起来。相互讨论,分工合作……</p><p>[案例2]《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p><p>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p><p>A教学:</p><p>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你们能拿出其中的2/3吗?</p><p>生动手操作。</p><p>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p><p>B教学:</p><p>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拿出其中的一部分。要求是:每组从第一位同学到第六位同学,拿出的小棒分别占原来手中的1/2、1/3、1/4、1/5、1/6、1/7。</p><p>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p><p>学生开始拿。有的很快地拿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p><p>师:有困难吗?</p><p>生1:1/5不好拿。</p><p>生2:1/7也不好拿。</p><p>师:是啊!一边少了一根,一边多了一根。最好怎么办呢?</p><p>(生……)</p><p>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p><p>(生活动。)</p><p>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1/4是怎样得到的?</p><p>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p><p>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1的A教学中,回忆面积计算公式,对于学生来说,根本没什么困难。每个人都能说出几个,所以每个人都会迫不及待地说,小组中要么是只有“说”没有“听”,要么是前面一个人说过,后面的人都在重复他的话。而B教学中,由于看懂平面设计图,并不是每个人都行的,其间只要老师注意还给孩子们一个宽松的环境,小组成员之间必有讨论甚至争论产生。案例2也是如此,从6根小棒中拿出2/3,只有1种拿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从6根小棒中拿出1/4、1/5、1/7来,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拿出1/4,需要拿1/2的同学将6根改为4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p><p>2、以组际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两个案例的B教学,都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2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p><p>二、是形式,还是实质?</p><p>[案例3]《循环小数》教学片段:</p><p>学习完循环小数的概念后,出示下列七个数:</p><p>①5.2 ②3.444…… ③3.20231…… ④9.20236 ⑤9.2023……</p><p>⑥9.2023208…… ⑦3.2023926……</p><p>A教学:</p><p>师:观察这些数,哪些数有相同的特征呢?小组开始讨论。</p><p>生开始在小组内讨论。不到一分钟。</p><p>师:(拍了几下手掌)好,时间到!谁来说说,哪些数具有相同的特征?</p><p>生1:……</p><p>生2:……</p><p>……</p><p>师:这几个同学刚才说得都非常好!我们看……</p><p>B教学:</p><p>师:仔细观察这七个数,你能发现什么呢?</p><p>有些数具有相同的特征吗?</p><p>生1:①和④的后面都没有省略号,而其他各数后面都有。</p><p>师:真好!就象这样,还能发现其他的特征吗?把具有相同特征的数写在一起。同时思考两个问题:</p><p>⑴你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分别给它们取个名称吗?</p><p>⑵你能用画图的形式,把这些数的关系表现出来吗?</p><p>生开始独立地想、写和画。</p><p>师:好!小组长组织一下,每位成员把自己的思考在小组中交流,集中成小组意见。等会我们看哪个小组取的名字和画的图最好!</p><p>小组开始讨论,确定最佳方案。</p><p>师:哪一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名称和图案……</p><p>小组1代表:我们认为……</p><p>在现在的课堂教学(尤其是研究课)中,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常常是以小组学习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而小组学习应有什么样的机制才能保证它的实效呢?我感觉不能有统一的规定,教师只要经常深入到小组中去,每个人都会探索出自己的成功之路来。但有几个共性的东西应要引起我们的注意:</p><p>1、学生在合作交流前,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就象A教学中,要从这七个数中,看出几个数之间相同的特征,必然要有一点观察、比较和思考的时间。大家都还来不及思考,就去讨论,讨论什么呢?结果是反应快的同学,马上就说出来,而反应慢的同学在未思考之际,就已经听见了其他同学的发言。长期下去,反应慢的同学思维的惰性会越来越强。而且,每个人的思维特征不一样,有人是“场独立性”思维,有人是“场依存性”思维,在讨论交流之前,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有助于这两种思维的相互促进和融合。</p><p>2、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充分的时空吗?我们提倡,提供给孩子们合作交流的问题,要具有探索性。而在探索性问题的解决中,学生应有一定的自由时空。象A教学中,老师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内,就让学生讨论这样具有一定思维要求的问题,显然是形式主义。只是让别人感觉这节课安排了小组讨论的内容,而在内心中并不指望学生讨论出什么,所以在汇报交流时,也是以个体为单位的。我的想法是,要么就不让学生去合作交流,要让学生合作交流,则至少保证有5分钟以上的时间。</p><p>3、学生在合作交流时,需要明确的角色分工吗?很多资料上指出,在小组学习时要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比如,主持人、记录员、噪音控制员等等,一个小组,好似一个小的社会。我总感觉其中的“形式化”太强。要有一个好的机制,让小组内的发言机会平等,让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有序地进行,是非常必要的。但分工一明确,学生们的注意点在什么地方呢?记录的想着记录,噪音控制员关注着噪音,谁在专注地思考问题?形式化的东西一旦成为关注的热点,实质性的东西就在慢慢地淡化。我赞成另外一种做法,就是小组长轮换制和发言代表轮换制。</p><p>三、 是评判,还是促进?</p><p>[案例4]《循环小数》教学片段:</p><p>接着案例3的B教学。讨论完分类和名称以后,讨论用图形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p><p>师:用怎样的图形,可以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呢?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交流?</p><p>小组代表发言。(用画韦恩图的形式,表示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及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之间的关系)</p><p>A教学:</p><p>师:这个小组用这个大圆圈代表着所有的无限小数,然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循环小数,一部分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可以吗?</p><p>生:可以。</p><p>师:是啊!我们可以……</p><p>B教学:</p><p>师:他们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这些数的关系。有道理吗?让我们请这一小组的同学来给我们解释一下,好吗?</p><p>老师有个建议,咱们来个小组比赛。等他们解释完以后,咱们针对这个图形来个现场提问,谁提出的问题,这一小组的同学都回答不出,提问题的小组就加一分。但提出的问题自己要能回答,否则倒扣一分。如果没有问倒这个小组,他们就加五分。同意吗?</p><p>生;同意!</p><p>师:那就开始吧!</p><p>小组代表发言结束后,其他小组的同学争先恐后地提问题。这个小组的同学也极力地回答。</p><p>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和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做些什么呢?我以为:</p><p>1、教师要满怀热情地深入到小组讨论中去。指导学生合作,提醒学生倾听,发现合作交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同时,还可以以组员的身份参与讨论。</p><p>2、在小组汇报合作结果的时候,小组代表通常都是说给老师听的,再由老师把他们说的内容抛给其他学生,让大家去思考其正确性。这时,教师的身份已变成了一个信息的“中介者”,信息交流总是以“生——师——生”的固定模式在进行着。我们不能满足于这种现状,我们要拓展出生与生直接交流的空间。教师不能作为一个中介者,更不能作为唯一的评判者,教师要做的工作应该是组织、指导和促进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象上述B教学中,教师就是利用小组竞争这种常用的机制,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以及相互辩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这时是实质性的,还是流于形式呢?</p><p>3、还需提及的是,学生能否很好地合作交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营造出一种宽松愉悦、畅所欲言的氛围,教师内心中是否愿意与学生真正地平等对话。</p><p>四、 是环节,还是方式?</p><p>[案例5]《圆的认识》教学片段:</p><p>课始。</p><p>A教学:</p><p>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p><p>生:是圆形。</p><p>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圆形呢?</p><p>生:……</p><p>B教学:</p><p>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圆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圆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p><p>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p><p>[案例6]《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教学片段:</p><p>临近下课。</p><p>A教学:</p><p>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解答百分数应用题。在解答百分数应用题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p><p>生:……</p><p>师:好!大家回去后,把练习十的第2——5题解答在家庭作业本上。</p><p>B教学:</p><p>师: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解答百分数应用题。你对这段时间的学习感受怎样呢?明年这个时候,五年级的同学也要学习这个内容了,你们有什么学习经验告诉他们吗?你们能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的感受和经验用数学小报的形式表示出来吗?</p><p>好!老师期待着大家精彩的小报。哪组办好了,就把它贴在后面的黑板上,让我们全班同学分享。</p><p>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怎样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