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考试试卷
<p>一、填空题</p><p>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 )、( 持续 )、(和谐)地发展。</p><p>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 )、( 普及性 )和( 发展性 ),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p><p>3、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p><p>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p><p>5、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p><p>6、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 )。</p><p>7、评价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法)的有力手段。</p><p>8、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p><p>9、评价要关注学生的( 个性差异 )、保护学生的( 自尊心 )和( 自信心)。</p><p>10、教师要善于利用( 评价 )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 )和( 改善 )教学过程。</p><p>11、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p><p>二、选择题(30道) </p><p>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 d )。</p><p>a、基础性 b、普及性 c、发展性 d、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p><p>2、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 d )。</p><p>a、组织者 b、引导者 c、传授者 d、合作者</p><p>3、这次课程改革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方式,构建( d )结构。</p><p>a、文科课程b、理科课程c、综合课程d、分析课程与综合课程</p><p>4、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a )等四个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p><p>a、情感与态度b、合作与交流c、经历与体验d、技能与操作</p><p>5、评价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 b )、多样化的评价体系。</p><p>a、评价过程系统化 b、评价方法多元化</p><p>c、评价过程简单化 d、评价方法优化法</p><p>6、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 c )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p><p>a、数据与整理b、推理和证明c、方法和语言d、计算与估算</p><p>7、在各个学科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a )四个学习领域。</p><p>a、实践与综合应用 b、分析与综合应用</p><p>c、推理与综合应用 d、操作与综合应用</p><p>8、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通过观察、( b )、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p><p>a、技能 b、试验 c、操作 d、交流</p><p>9、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c )四个方面。</p><p>a、技能与技巧b、方法与过程c、情感与态度d、合作与交流</p><p>10、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是( a )学段中的目标要求。</p><p>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p><p>11、第一学段中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 d )</p><p>a、式与方程 b、数与式 c、图形与位置 d、探索规律</p><p>12、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 a )、引导者与合作者。</p><p>a、组织者 b、传授者 c、探索者 d、分析者</p><p>13、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 c ),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p><p>a、生活习惯 b、学习习惯 c、生活经验 d、分析习惯</p><p>14、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a )与共同发展的过程。</p><p>a、交往互动 b、学科之间 c、分析思考 d、合作交流</p><p>15、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 b )。</p><p>a、重要途径 b、重要方式 c、重要手段 d、重要过程</p><p>16、评价结果的呈现用采用( a )的方式。</p><p>a、定性描述 b、语言描述 c、不定性描述 d、开放性描述</p><p>17、( c )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p><p>a、教案 b课标 c、教材 d、教具</p><p>18、教材编写应以( c )为基本依据。</p><p>a、学生 b、教师 c《标准》 d、师生</p><p>19、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 b )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p><p>a、教师 b、学生 c、家长 d、师生</p><p>20、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 c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p><p>a、学习方法 b、学习态度 c、学习状况 d学习效果</p><p>21、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他能反应出学生( a )的历程。</p><p>a、发展与进步b、分析与应用c、成长与提高d、探索与创新</p><p>22、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应反应各部分内在之间的联系与综合,这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 c )。</p><p>a、整体提高 b、整体进步 c、整体认识 d、整体发展</p><p>23、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 c )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p><p>a、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 b、分析方式与综合能力</p><p>c、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 d、探索方式与合作能力</p><p>24、在第二学段中,教学时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 c )。</p><p>a、学法多样化b、教法多样化c、算法多样化d、作业多样化</p><p>25、学校可以开展课外数学小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 b ),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p><p>a、操作能力 b、实践能力 c、应用能力 d、分析能力</p><p>26、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 a )持续、和谐地发展。</p><p>a、全面 b、片面 c、能力 d、智力</p><p>27、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适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 d )。</p><p>a、教学方法b、分析过程c、评价过程d、教学过程</p><p>28、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 a )、好玩、新奇的事物。</p><p>a、有趣 b、直观 c、形象 d、好奇</p><p>29、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 a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p><p>a、估算意识 b、计算意识 c、笔算意识 d、口算意识</p><p>30、教学过程促进了( d )本身的成长。</p><p>a、学生 b、教育 c、教学 d教师</p><p>三、问答题</p><p>1、数学教学改革的特点是什么?</p><p>答:(1)、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是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学习环境的营造者。</p> <p>(2)、充分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p><p>(3)、注重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p><p>(4)、注重计算器与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应用。</p><p>2、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p><p>答:(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p><p>(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p><p>(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p><p>3、教学时要注意那几个问题?</p><p>答:(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p><p>(2)、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p><p>(3)、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性。</p><p>(4)、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活动的评价应该以质的评估为主。</p><p>4、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p><p>答:(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p><p>(2)、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p><p>(3)、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p><p>(4)、具体要求要适当。</p><p>四、分析题</p><p>1、数学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p><p>答:(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p><p>(2)、设计和实施最有价值的数学。</p><p>(3)、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p><p>(4)、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p><p>(5)、数学教学应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p><p>(6)、数学学习评价目标的多元化与评价方法的多样化。</p><p>(7)、充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作用。</p><p>2、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p><p>答:一、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p><p>(一)、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p><p>(二)、促进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p><p>(三)鼓励学生合作交流。</p><p>(1)、合理分组。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p><p>(2)、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每次合作学习,教师都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p><p>二、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p><p>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p><p>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