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15:59

三年级下册说课平移和旋转

<p>教材分析:从大量直观的生活例子入手,引导学生掌握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及平移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几何问题打好基础。</p><p>学情分析:</p><p>三年级的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只是没有很清晰的认识。</p><p>教学目标:</p><p>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p><p>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p><p>一、走进生活,准确建模。</p><p>1、重现生活,感知特点。</p><p>出示图片,揭示课题。</p><p>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上面几种物体,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p><p>师:“是的,在数学上,像缆车滑行和国旗徐徐上升这样的运动,我们叫它“平移”,像直升飞机螺旋桨和风车迎风旋转这样的运动,叫“旋转”。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运动(板书课题)。</p><p>这样,我将数学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p><p>2、感受生活,发现特征。</p><p>接着,我顺势利导通过多媒体再现一组与生活有关的画面。(演示课件)</p><p>师提出问题:“那么同学们,这些物体的运动,是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呢?”</p><p>通过勾连学生的生活实际判断数学现象,他们对平移和旋转运动准确建模就相对容易了。</p><p>3、体验实践,领悟特征。</p><p>课程标准并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只要求学生能紧密联系生活去感知、体验、辨别。因此我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做一做、演一演的环节,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感知和表述这两种运动的特点。(放录象解说)。</p><p>师提问:“同学们,大家一起动起来,用你喜欢的动作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运动吧。”</p><p>孩子们在做一做、演一演的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两种运动的本质特征:平移是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旋转始终绕着一个固定点或一条轴转动。这也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p><p>4、探究生活,拓展延伸。</p><p>课程标准倡导数学学习回归儿童的生活,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当孩子们对这两种运动特征有了深刻的体验时,我再次引领学生回到生活中。</p><p>找出许多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这正体现了课程标准“在生活中找数学,为生活学数学的基本理念。”</p><p>二、创清激趣,自主探究。</p><p>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正确的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的情境教学活动突破难点。</p><p>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p><p>利用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通过数一数、移一移,感受船上的小鸟向左平移几格,船就向左平移几格。从而概括出:看一个图形移动几格,只需看图上的某一点移动的格数就行了。</p><p>2、 观察想象,拓展思路。</p><p>通过一道有趣的题目让孩子们体会物体向不同方向平移的现象,拓宽思路。</p><p>3、水到渠成,学会画图。</p><p>学生掌握了数图形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能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也就迎韧而解了。</p><p>通过交流,学生归纳出合理的画图步骤:先将平行四边行的四个顶点分别向上平移三格,描上点,再将平移后的四点用直尺依次连起来。</p><p>三、创造奇迹,应用生活。</p><p>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广泛应用于生活的精彩描述。最后,我向学生展示了一组这样的例子。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只有回归生活学数学,才能使数学展现出丰富的魅力,才能让学生学到真实的、有活力的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养。[数学网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年级下册说课平移和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