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人教版说课稿
<p>一、说教材</p><p>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p><p>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p><p>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p><p>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p><p>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p><p>重点、难点:</p><p>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p><p>二、说教法</p><p>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新课开始,通过观察照片,用游戏猜一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介绍各位置的名称。</p><p>3.发现法 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p><p>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引导同学仔细观察玩具。通过自主探索的本位观察和换位观察,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感受到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的形状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p><p>三、说学法</p><p>《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p><p>1、.自主探究法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p><p>2、.观察法例1观察物体教学中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例1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玩具小熊的不同位置,对应不同的照片,为什么同一只小熊,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样子的照片。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p><p>四、说教学程序</p><p>本节课主要由四个环节来完成</p><p>(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p><p>1、激疑引入,让学生猜一猜照片上小朋友(背面)是谁?</p><p>2、明确位置,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猜一猜,坐在小朋友的什么位置。照相是每个学生所熟知的,但从照片上不能一下子看出对象是本班中的哪位同学,给学生一个悬念。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初步参与感知的过程。</p><p>3、本位观察。</p><p>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对象。</p><p>请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看到的小熊的样子选照片,说一说。</p><p>4、质疑明理</p><p>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样一只小熊,为什么他们照片出来的形状却不一样呢?组织各小组同学讨论。</p><p>然后反馈汇报结果。最后引导小结:因为这三个同学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小熊的形状就不一样。</p><p>5、全面观察,体验新知</p><p>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全面观察,这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全面去观察这只小熊,并引导总结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必须全面地去观察。</p><p>(二)联系生活实际</p><p>1、比比谁的反应快(做一做)</p><p>看老师出示的数学课本,想一你应该在什么位置上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跑到相应的位置,设想: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为学生提供了更在的探索空间,是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p><p>2、书上例6完成,书上连线</p><p>3、猜一猜游戏。</p><p>分别出示从前面拍摄课室的图、从上面看的桶、从左右前后位置看都一样的杯子、侧面的纸。引导学生说出:观察物体,不能只看一个面,要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当学生猜得五花八门,展现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猜测,也从中体会到要全面地观察一个物体,才能真正地认清此物,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p><p>(三)应用拓展。</p><p>1、看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p><p>(四) 、总结</p><p>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p><p>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说课稿 来自数学网的精品推荐。</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