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说课稿
<p>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八单元《统计》。</p><p>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根据数据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并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并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答简单的问题。</p><p>我认为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记录;组织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合作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p><p>作为执教者在教学方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p><p>1、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p><p>现代课程认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引入新课时,老师提问“你最想订那种口味的牛奶?”“全班同学都订牛奶,那各种口味的各有几个人订呢?”通过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订牛奶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p><p>2、充分发挥学生地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p><p>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感受到,要解决老师提的问题必须调查,体会到调查的必要性,收集数据的方法老师不作出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同样整理的方法也是由学生自己探讨得出,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p><p>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p><p>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得重要方式。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p><p>4、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p><p>老师在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后,继续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处理。使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联系,并在相互交流讨论中,体验统计的价值,同时老师有意识地提出新问题:“如果要全校每个学生订一份他们喜欢的牛奶,该怎样调查呢?”“收集的数据制止成统计图,会遇到什么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我们调查统计的?”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力的促进学生自主发展。</p><p>三、说学法</p><p>新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p><p>1、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p><p>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p><p>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p><p>四、说教学程序</p><p>联系生活,导入新课</p><p>在上课前,就学生订牛奶的问题,设计一个情境,老师征求学生意见:“你最想订那种口味的牛奶?”“全班同学都订牛奶,那各种口味的各有几个人订呢?”使学生通过探讨感受到,要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调查,体会到调查的必要性。</p><p>自主探索,合作交流</p><p>1、分组调查</p><p>知道了调查使解决问题地好办法,那该如何调查呢?怎样收集数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体会调查方法收集数据的多样性。并与学习伙伴交流,确定方案。在进行调查活动时,老师要特别关注需要帮助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调查之中。</p><p>2、汇报交流</p><p>各组进行汇报交流后,引导学生对各组的统计图进行评价。“你们组怎么比其他组做得好,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p><p>通过学生自己在学习活动中亲身经历的问题,体会到“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p><p>3、数据整理,分析</p><p>通过猜一猜“全班喜欢那种口味的同学最多,为什么,如何验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明白必须将各组的信息进行整理,并探讨出整理的方法,老师通过媒体将全班的统计结果汇总,在此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p><p>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表,“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p><p>5、问题引申</p><p>如果要全校每个学生订一份他们喜欢的牛奶,该怎样调查呢?”“收集的数据制止成统计图,会遇到什么问题?”</p><p>数学游戏</p><p>游戏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统计图或统计表统计比赛过程。</p><p>实践作业</p><p>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我们调查统计的?选择你最感兴趣的进行调查。</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