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
<p>一、 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p><p>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p><p>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p><p>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p><p>二、 教学目标</p><p>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p><p>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p><p>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p><p>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p><p>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p><p>教学关键:通分</p><p>三、 教学理念</p><p>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p><p>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p><p>四、 教学流程</p><p>(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p><p>1、课件播放:千岛湖美丽的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画面定格在千岛湖的最高峰 。</p><p>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千岛湖游玩好吗?</p><p>2、出示一组千岛湖游玩的信息:</p><p>游船码头千岛湖最高峰</p><p>坐缆车要 小时</p><p>爬山要 小时</p><p>宾馆游船码头</p><p>乘汽车要 小时</p><p>骑自行车要 小时</p><p>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你准备怎样游千岛湖,并用算式表示你所需的时间。</p><p>得出:1/2+ 1/35/8 +7/81/2+7/8 5/8+1/3</p><p>【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p><p>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5/8+7/8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导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p><p>(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p><p>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的五个小环节。</p><p>1、独立探险究</p><p>每人独立尝试3个算式,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p><p>2、小组合作,集体反馈</p><p>4人小组交流方法,再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p><p>3、算法优化</p><p>在多种算法中,讨论出最合理的方法:先通分,再计算。</p><p>有的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算法:(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当学生出现这几种方法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体会并感悟出: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到: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p><p>4、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p><p>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p><p>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p><p>5、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p><p>6、再一次请学生选择游玩</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