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15:38

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现状分析与对策

<p>◆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现状分析与对策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现状分析与对策“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新增加的一个单元,这一单元的内容集中教学常用的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校组织的对28位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有71.4%的教师认为现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化了,17.9%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解题能力呈现两极分化,7.1%的教师认为强化了,认为与以往差别不大的教师占3.6%。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到底怎样?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p><p>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方面的情况,我们对本校五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想初步了解问题呈现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习惯与品质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全面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从而有目的地调整实际教学行为,有效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本次调查共出9道选择题,收到有效问卷274份。</p><p>一、 情况统计选项人数</p><p>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像老师想象中的那么“弱”,各项比率的分布属常态状况。</p><p>二、 现状分析及对策</p><p>1. 关于数学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p><p>[分析]从第1题调查情况来看,62.41%学生喜欢图画式情境,22.26%的学生喜欢对话式情境,15.33%的学生喜欢文字式的叙述。下面摘录部分学生的原话:图画式情境比较有趣、直观,一下子能理解题目意思,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话式的情境感觉和老师或同学进行对话,在交流中容易理解题目意思;文字式的叙述比较清晰、简洁。选择对话情境和文字叙述呈现方式的这部分学生理解能力都比较强。</p><p>[对策]充分利用生活经验。问题的呈现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并利用已有的经验,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创造条件。</p><p>引导由直观向抽象过渡。五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从直观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调查结果来看,仅有不到40%的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还有60%多的学生偏向于直观思维,这和教材的编排、课堂的呈现方式以图画情境为主有很大关系,导致一些学生缺乏文字理解的兴趣与深入思考的习惯。教学时可以将几种情境有机结合,适度引导学生从图画式情境逐步向抽象的文字式问题情境过渡,比如在图画式情境呈现后,引导学生把图画中的信息进行整理,提炼成文字的形式。以后适当减少图画呈现的方式,逐步帮助学生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学会更理性地思考问题。</p><p>2. 关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p>(1) 关于数学问题中信息的处理。</p><p>[分析]从第2题的调查情况来看,62.77%的学生看到信息能马上与所求问题相联系,34.31%的学生要多读几遍才能读懂,2.92%的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数学问题呈现方式的丰富多样,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p><p>关于复杂信息的整理。从第4题的调查情况看,54.38%的学生喜欢列表和画线段图,42.70%的学生喜欢找出跟问题有联系的条件,2.92%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整理。可见,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整理能力,大部分学生偏好辅助手段,认为直观、简洁,有助于数量关系的分析,特别是一些信息比较杂乱的题目,更能凸显其优越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直接找与问题有关的条件而不喜欢辅助手段,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觉得没必要(对于一些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可能真的没必要);二是怕麻烦(包括一些中下等的学生)。</p><p>[对策]鼓励整理信息方式的多样化。传统应用题教学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而相对轻视了相关信息的整理,这在新教材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学生在整理信息时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策略。对于学生呈现的多种策略教师要给予肯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p><p>引导策略的优化。目前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列表、画图等整理信息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问题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策略,引导学生在探索、交流与反思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感受策略的优越性。只有这样,学生整理信息的行为才能真正成为个人的自觉行动,整理信息的策略意识才能真正形成。</p><p>(2) 关于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p><p>[分析]从第3题的调查结果看,56.93%的学生喜欢从条件出发思考问题,有41.97%的学生喜欢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1.10%的学生缺乏思考的方法,仅仅是看到数字凑得数。从第7题关于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路,81.02%的学生感觉思路清晰,17.15%的学生感觉思路不太清晰,1.83%的学生看到问题就害怕。从调查情况看,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出现了分层现象,大部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一部分学生对于比较复杂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困难,少数学生思维混乱,对解决问题存在恐惧心理。</p><p>[对策]两种思考方式相结合。解决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学生的思考角度虽以从条件出发为主,但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也在逐步提升,两者结合的训练方式应该成为今后解决问题教学的主要方向。</p><p>加强基本数量关系的训练。对于一些中下等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一些基本数量关系的训练,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要注意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鼓励他们多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尽量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渐克服对于解决问题的畏惧心理,提高他们的信心与能力。</p><p>(3) 关于方法的优化。</p><p>[分析]从第5题的调查来看,22.99%的学生坚持自己的方法,74.82%的学生喜欢简洁的方法,2.19%的学生愿意放弃自己的方法而选择更好的方法。大部分学生选择简洁的方法,说明多种方法需要优化的必要性,一部分学生坚持自己的方法反映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而那2.19%的学生是基础偏差的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在教学中,要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激励与帮助。</p><p>[对策]在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前提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方法上的优化与提升,学生在不断应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自觉汲取他人的优势,改进自己的策略,多中选优,择优而用。在强调方法优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为简洁的方法不等于是人人都会的方法,如果选择了一个自己也不懂的简洁方法,还不如坚持自己的方法,即使这个方法不是最简便的,教师也应给予肯定。</p><p>3. 关于解决问题的习惯与品质。</p><p>(1) 解决问题的态度。</p><p>[分析]第6题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84.67%的学生愿意反复思考,认真钻研,12.41%的学生思考片刻就放弃,2.92%的学生没有信心解决,没有思考就放弃。第9题,73.36%的学生喜欢独立解答后再交流。20.44%的学生等同学交流后再解答,6.20%的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再解答。从这两题的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初步养成了主动探索、挑战自我的习惯,但也有近1〖〗4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p><p>[对策]练习设计体现梯度。大部分学生有挑战难题的愿望,意味着我们的练习设计应体现一定的梯度,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p><p>采取多元化的评价。部分学生对于解决问题存在着依赖心理,信心不足,害怕解决问题中出现错误,不敢暴露自己存在的问题,教学时应该在学生尝试的前提下,进行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帮助学生形成对待错误的正确心态,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总之,课堂上要既让学生愉快,又让学生有刻苦的体验。这样,学生在刻骨铭心的体验中会寻找到一份成功的欢悦,在潜心钻研的过程中能开启智慧的大门。</p><p>(2) 解决问题的习惯。</p><p>[分析]从调查情况看,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但学生中还有一些差异。对于解决问题后的做法,64.23%的学生能自觉进行反思与回顾,31.39%的学生偶尔愿意检验,4.38%的学生解答完就好了。调查表明,有近1〖〗3的学生反思意识不够强,还未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p><p>[对策]让学生体验到检验的必要性。有些学生觉得检验是多此一举,只要在做题时细心点就行了。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一些学生容易混淆或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检验来作出评判,让学生感受到检验的价值。</p><p>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有些学生“有心却无力”,根本不会检验。在教学中,教师检验的要求可能强调的比较多,但对检验方法的指导比较缺乏,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实实在在加强这方面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检验的方法。</p><p>三、 我们的困惑</p><p>新教材给教师留有更大的空间,但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不小的挑战。下面摘录教师问卷调查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困惑。如,解决问题的内容编排过于分散,不知道如何帮助学生归类,以形成完整的体系。例题、练习有一定难度、跳跃性较大,教学起来不好把握。何时要开始训练学生的数量关系意识,怎样训练?</p><p>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与研究。</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现状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