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正“数学性”与“生活化”的关系
<p>◆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匡正“数学性”与“生活化”的关系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匡正“数学性”与“生活化”的关系“数学性”与“生活化”的关系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特别是课程改革以来,关于“生活化”的理论阐述铺天盖地,课堂上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似乎让我们淡化甚至忘却了对数学本身的思考。目前,“生活化”在教学实践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还是让我们回顾一组近期从网上搜集来的材料:</p><p>“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我们应当将数学教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儿童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p><p>“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注重实践第一,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整体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p><p>“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从而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p><p>……</p><p>“生活化”与“数学性”孰轻孰重?二者的关系该怎样处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数学性”与“生活化”二者关系的把握,出现了偏颇、偏激和偏差等三种不良的倾向,现试着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并作出匡正。</p><p>一、 匡正二者间包围与覆盖的关系</p><p>“生活化”包围“数学性”,“生活化”覆盖“数学性”(如下页图示意)。这种观点的偏差表现为教师把一切数学问题“生活化”,课堂上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数学思维的展开总是回到最原始的、甚至是杜撰的生活问题,这样做忽略甚至丢失了“数学性”。</p><p>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编造了一个故事:妈妈去超市买了三瓶可口可乐,爸爸喝了一瓶的1/2,妈妈喝了一瓶的3/6,儿子喝了一瓶的4/8,请同学们猜一猜,他们三人谁喝的多?(随着教师的叙述,电脑演示爸爸、妈妈、儿子喝可乐的过程)</p><p>在分数的基本性质揭示之后,教师又安排如下的练习:</p><p>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捡到3个一样大的西瓜,孙悟空把第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人1份。猪八戒吃了其中的1份,嘟哝着:“每人1份太少了!猴哥,我要2份。”接着,孙悟空把第二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猪八戒高兴地取走了2份,开心地说:“这一次多吃了一块,嘿嘿!猴哥,把第三个西瓜也分了,这回你要给我3块。”孙悟空机敏地一笑,把第三个西瓜平均分成12份,冲着八戒叫道:“呆子,这回给你3块。”猪八戒咧着大嘴哈哈大笑:“我一次比一次吃得多。”你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话要说吗?</p><p>因为上述问题从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释是很浅显的,学生并不满足于此,于是远离数学的话题五花八门,学生答题的激情剧增,但并没有拓展、深化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认识。</p><p>这位教师的意图是想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学好数学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其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故事,编造这样的故事也没有起到深化概念、提升“数学性”的作用。我想,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否可以让学生从折纸操作中感悟、探索?是否可以从商不变的规律引入?或是否要沟通其与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这样,或许有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p><p>“生活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数学性”不能被“生活化”的情境完全淹没,应通过“生活化”这一手段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形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生活化”并不是形成数学思维及数学素养的惟一手段和必经途径。</p><p>二、 匡正二者间对等与互转的关系</p><p>从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为数学问题寻找生活原型,将“数学性”与“生活化”的关系看作是对等、互转的关系(如下图示意)。诚然,这种偏激的观点与把“数学性”被“生活化”包围、覆盖的观点相比有明显的进步,但这种观点指导下的课堂,缺少对“数学性”的提炼,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层面上。学生常常过多关注纷繁多彩的生活场景,而忽视了对数学问题的理性思考。</p><p>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时,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爸爸今年34岁,儿子今年5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再列式计算。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消耗在题意分析及列式上。练习环节,教师也一一编造了相应的生活情境。教师把计算34 - 5的教学回归到“生活化”的做法是没有必要的,34 - 5承载的主要教学任务不只是减法的意义,还有更重要的退位减法算理的理解及其技能的形成。教学34 - 5时,还要突出“数学性”——数学思维的迁移能力。我们可以把创设情境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进行题组练习。</p><p>题组一:30 - 1 = 30 - 2 = 30 - 3 = 30 - 4 = 30 - 5 =</p><p>题组二:34 - 1 = 34 - 2 = 34 - 3 = 34 - 4 = 34 - 5 =</p><p>题组一和题组二的前四题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计算,通过题组的比较,有助于学生实现计算方法与思维的迁移,自主探究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题组的设计又为学生将来自主学习数学、探索新知提供了一个范例性的暗示。</p><p>数学不只是需要生活的趣味,生活也并不需要用数学来作简单的注解。“数学性”与“生活化”不是同一层面的,应从生活中“化”出“数学性”,又用数学去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数学性”应高于“生活化”。</p><p>三、 匡正二者间起步、提升、回落的关系</p><p>从生活中引出数学(起步),提炼其“数学性”(提升),运用数学再去解决类似的生活问题(回落)。这种对“数学性”与“生活化”关系的理解,提升了“数学性”,但这种观点的偏颇在于提升出的“数学性”重新用来解决起步时的数学问题,两个“生活化”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如右图示意)。</p><p>例如,教学有关进水与出水的实际问题时,教师通常这样设例:有一个养鱼缸,单独打开进水开关2小时可以注满,单独打开出水开关5小时可把一缸水放完。为保持水的流动,同时打开进水和出水开关,几小时可以将空鱼缸里注满水?教师引导学生列式思考,并概括出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当学生形成成熟的解题思路后,教师依然只设计了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练习题,诸如水池进水与放水之类。</p><p>诚然,学生的学习需要一定量的巩固练习。但当提炼出“数学性”,再回到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时,此时的思维层次应有所提高。上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类似下面的问题:车站售票窗口排起的长队约有50人,每个窗口每分钟接待乘客2人,同时每分钟又新来3位乘客排队等候。(1) 等候买票的队伍是越来越长,还是越来越短?(2) 15分钟后,大约还有多少人排队?(3)如果打开2个售票窗口,15分钟后,大约还有多少人排队?这样安排,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在解决“生活化”的问题过程中得到有效发展。</p><p>从“数学性”回到“生活化”,不是对“数学性”的一次次生活实例重演。此时的“生活化”,应是更高层次的,不仅是对“数学性”的感性检验,而且是对“数学性”的理性拓展,更是对“数学性”的创造性运用。数学源于生活,而数学应用要高于生活。即便是从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也不是一定要呈现生活的本原状态。</p><p>综上所述,“数学性”不能被“生活化”包围、覆盖,“数学性”不是与“生活化”对等、互转,在生活中提升出的“数学性”也不能回落到原先的生活起点。那么,我们理想中的“数学性”与“生活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p><p>我以为,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妨从下面这个角度去认识。数学源于生活,我们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思路、数学策略、数学模型,又运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新的、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智慧(甚至开拓数学的研究领域,建设数学的理论大厦),再运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更新的、更难的问题,如此不断地由厚(生活的原始性、复杂性、丰富性)到薄(数学的概括性、抽象性、系统性),再由薄到厚,提炼“数学性”,递升“生活化”的应用层次。(如下图示意)</p><p>特别地,我还想做些补充说明。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与生活经验为基础,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体会数学学习的意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从生活中引出。数学课要有“数学味”,不能被生活的情境淹没。有些课堂中“购物风潮”的出现即是“数学性”被“生活化”包围与覆盖的典型例证。而在购物中出现的“一切为了省钱”的现象不是数学最优化思想的渗透和感悟,而是使数学沦落为一种计算上的“市侩”与应用上的“教条”。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不是只要“生活化”,不要“数学性”。数学应用于生活并非回到原始状态,我们不是培养“数学技师”来解决原始的生活问题。我们的祖先从结绳计数,到发明算筹,再到发明算盘,直至到现代社会计算机的普遍运用,“数学性”提升的程度不同,“生活化”应用的层次也不同。</p><p>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在观察、研究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客观世界概括、抽象、系统化的思维品质。数学固有的思想、方法,数学思维的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数学的客观性、量化等特点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