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15:35

第一学段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实践

<p>◆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第一学段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实践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第一学段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实践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和过去的教材相比,在内容设计和呈现形式上均有所突破,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数学实践活动。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设置,打破了原来教学中重书本知识、轻直接经验,重结论、轻过程,封闭学习多、开放学习少,机械记忆多、实际应用少的教学现状,给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如何正确认识数学实践活动,如何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p><p>一、 让学生时刻充满兴趣,体现实践活动课的趣味性</p><p>数学实践活动课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确定数学活动的内容,力求生动有趣,有吸引力。如,一年级(上册)《有趣的搭拼》一课,让学生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数一数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教学时,我告诉学生今天用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比赛,每四人一组,每人只能选择一种物体参加所有的比赛,每人选择不同的物体。</p><p>学生选好物体后开始比赛。第一项是“滚一滚”。学生通过将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放在斜坡上滚动发现,球无论怎样放都是滚得最快的;而圆柱只有用侧面才能滚下来,用底面却滚不下来;正方体和长方体无论用哪个面都滚不下来。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可以给球加上10分,给圆柱加上5分,而长方体和正方体记作0分。</p><p>第二项比赛是“堆一堆”。学生通过比赛发现,在上一轮比赛中获胜的球却怎么也堆不起来;在上一轮比赛失利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却表现出色,不仅堆得高而且牢固;圆柱体仍然存在两种情况,无论用侧面或底面堆都能堆起来,但是都不稳定。于是,在这一轮比赛中长方体和正方体各得10分,球得0分,圆柱仍然得5分。</p><p>在这一系列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最后在总结中,学生发现:在两轮比赛中,虽然四种形状的物体的表现各不相同,可总分却是相同的(见下表)。这说明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只是特性不同,却没有好坏之分。而生活中我们要利用各种形状的优势为我们服务,比如沙发的轮子做成球体,汽车的轮子做成圆柱,而盖房子用的砖却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等等。可见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各有所长,各尽其能。</p><p>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p><p>滚一滚 0 0 5 10</p><p>堆一堆 10 10 5 0</p><p>合 计10 10 10 10</p><p>二、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自主性</p><p>数学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数学实践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p><p>如一年级(下册)《小小商店》一课,我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学习用品商店,所有的商品贴上标签,每一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人民币(学具图片)来购买自己想要的文具。学生兴趣盎然,争相购买,似乎此时真的进入商场购物,积极性很高。这种源于生活情境的学习,自然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认知的全过程。数学实践活动课就应该让学生人人参与活动,教师只起组织和点拨的作用。在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之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将活动过程中的认识加以提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更深刻的体验。</p><p>三、 体现数学的学科特点,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p><p>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实践活动的核心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些数学思想方法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感染。如,一年级(下册)《我们认识的数》一课,课前让学生调查家庭成员的年龄并做好记录。课上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然后全班交流,根据交流的情况得出结论:自己的年龄大约7岁,父母的年龄大约30多岁,爷爷奶奶的年龄大约60~70岁。接着,出示书上的问题:“小明家有一个人,今年是64岁,这个人可能是谁?”通过刚才的活动,学生很明确地知道这个人应该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第二个活动“猜一猜”。学生先抓一把蚕豆数一数大约是10粒,然后让他们抓一把花生米,猜猜大约有多少粒。学生猜20粒左右,因为他觉得两粒花生米和一粒蚕豆差不多大。估计后再数,发现花生米的粒数和他们猜得很接近。这样的活动,是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他们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基本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p><p>四、 设计灵活多变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p><p>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高体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p><p>如,一年级(下册)认识平面图形后,我组织了一节《拼拼涂涂》的实践活动课,让学生用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设计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设计了金鱼、火箭、汽车、小人等,再涂上鲜艳的色彩、漂亮极了。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手、眼、脑并用,对学过的这些平面图形有了新的感受。二年级(上册)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后,教材安排了《有趣的七巧板》一课,学生更是兴奋不已。首先教学生用正方形制作一幅七巧板,然后把七块涂上不同的颜色,最后用七巧板拼图,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又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p><p>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与尝试,我认识到: 要使数学实践活动课上得有成效,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技能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动手操作和实践为主,通过多种感官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求异的精神。</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一学段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