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碰撞中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
<p>◆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在碰撞中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在碰撞中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然引发教师工作方式的巨大变化。很难想象,一个个独立的“单兵作战”的个体,能当担起新课改的重担。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与时俱进,走出封闭的自我,在与文本、学生、同行以及计算机的对话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p><p>一、教师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超越教材。</p><p>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人类知识及其他精神产品的精华。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书教完,就算是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把书学完,就算是完成学习任务了。显然,在这样的教学中,教材成为教学的中心,掌握书本知识成了教学的唯一目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发展。</p><p>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果说教材是一首乐曲的话,那么教师则是乐曲的演奏者,同样的乐曲,每一个演奏者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因而演奏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那是因为他们对乐曲的独特理解和高超的演奏技巧,赋予乐曲以第二次生命。同理,教师凭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在与教材的融合碰撞中,也可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和无限的活力。</p><p>首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是其能与教材碰撞的前提。“只有理解者顺利带进他自己的假设,理解才是可能的。”由于教师身处的时代、地域、文化背景、家庭背景、性别、性格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个人的专业知识与素养各有差异,致使他们对课程的印象、假设、理解与课程设计者的初衷也不尽相同,正是因为教师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才使其与课程的沟通,交流成为可能。</p><p>其次,教师在与课程设计者的对话交流中,实现“视界融合”,是超越教材的重要途径。视界是指从个人已有背景出发看问题的一个视域。教师与课程设计者的视界不同,视界的差异给双方相互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课程设计者眼界较宽,涉猎广泛,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悉心领会编者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教师敞开心扉,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在与课程设计者的对话、交流中可产生新的碰撞,达成新的理解,生成新的意义。</p><p>再好的教材,也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教师只有发挥教育智慧,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创新,才能使教材显示出生机和活力。此次课改使用的新教材,与以往教材明显不同的是,它所提供的教学体系和知识内容,留给教师足够的创造空间。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把课程看成一种既定的文本,把自己看成既定文本的执行者”这种传统的看法,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的领域,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促使自己成为课程资源的促进者和发展者。例如,教学中,教师可凭着自己的学识、经验、个性,分析、处理、调适教材:适时调换教学内容,适当删改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整合;打破教材定势,想象变化的结局;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这样,教材就成为作者、编者、教师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教师在与文本的交流融合中,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促使课程内容不断完善。</p><p>二、教师在与学生的碰撞中丰富自我</p><p>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那么,如何使师生的交往优质高效的展开呢?</p><p>首先,要创建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碰撞、沟通和交流。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做到识情知性,平等接纳,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他们,纯化师生关系,以创建有利的教育教学环境。</p><p>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把握、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形成资源的互补共享。因此,教师必须将自己当成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参与学生的学习,以学生尚不具备的储存,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要及时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在不露痕迹地征询、提议中精心设计交流的方式,在自然而然的启发引导中把握对话的方向,在满腔热情的赞赏、鼓励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课堂上,学生可提出自己的看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亦可谈自己的见解,纠正自己的成见。师生双方在自由的探究或自发的讨论中,在双方认知视界的融合中,在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碰撞中,所产生出的“张力”,可以促进双方积极思考,最终孕育出“全新的果实”。</p><p>当今,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泛,获取知识更便捷。教师与在“视听环境中长大”的学生相比,可能接受新生事物不如学生快,在某些方面知道的也许不如学生多。“恭恭敬敬地向学生学习”,也是信息时代赋予“教学相长”的另一层含义。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只有打破自己的权威,打破自我封闭的状态,走进学生的世界,才能在师生的交流碰撞中不断丰富自己,实现自我超越。</p><p>三、教师在与同行的碰撞中完善自我</p><p>由于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促使教师必须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因此,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就尤显重要了。</p><p>首先,解除教师自身的“习惯性防卫”是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得以成功的前提。“习惯性防卫”是人根深蒂固的习性,用以保护自己免受交流中的痛苦与威胁。“文人相轻”的心理,容易造成教师的“习惯性防卫”,这必然阻碍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王蒙在一篇《不设防》的杂文中说:“不设防的核心一是光明坦荡,二是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这个观点值得借鉴。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勇于面对事实的真相,敢于承认自身的不足,不隐瞒地说出个人的想法;与同事坦诚相待。</p><p>第二、尊重同行,在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交流中完善自我。</p><p>在目前知识激增、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形势下,教师个体囿于个人思维的局限和模式化倾向,获取的知识必然十分有限。教师必须相互尊重,打破彼此的隔阂,结成学习网络,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因为,“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钟启泉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可不断生成或建构双方的认识与知识;可促使双方各种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共存”、“沟通”、“融合”、“撞击”,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p><p>四、教师在与计算机的碰撞中提升自我</p><p>在信息社会里,对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贮、再生和运用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不具备以上能力的人,将沦为21世纪的“功能性文盲”。</p><p>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教育活动中的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教师的工作、学习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利用计算机不断吸收新知识,更新自我,实现人机交流互动。在教育生涯中,教师除了进入计算机程序和打开各种网页外,还可以搜索、选择、与教学相联系的课程资源,诸如教材的背景资料、相关、相类似的文学作品,以及同龄人的习作、读书笔记以及时事新闻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发送电子邮件、上传资料,甚至依托网络接受远程教育,参与时事论坛和教育教学研讨、交流等。</p><p>计算机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但由于计算机提供的信息形形色色,需要教师善于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所以,教师在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要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