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15:32

对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误区的思考

<p>◆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对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误区的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对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误区的思考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生机与活力。奋战在一线的广大教师们通过精彩的教学设计,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成果,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之处,必须加以肯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对于数学情境的创设,也出现了极端化、形式化、无效化的倾向,这也是深入进行新课程改革必须努力克服的。本文以一线教师的视角,对当前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误区,作了深入而细致的思考。</p><p>关键词:情境创设 误区 思考</p><p>新课程改革的几年来,广大一线数学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可以说,经过了几年的实践,我们的数学课真正地从远离生活的象牙塔回到了现实生活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一节数学课上,均能看到与孩子们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事例。数学知识在每一位执教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变成了一个个学生熟悉的活生生的生活场面,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应用数学。”但是,由于改革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关于生活情境创设的探索道路上,我们还存在着极端化、形式化、无效化的倾向。这是必须清醒认识,并加以更正的。</p><p>一、以生活情境创设为目的,走入极端化的误区</p><p>不可否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场景对学生学习数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也服务于生活。但是,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系统性与逻辑性。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也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均紧密相联的。现如今,有的课堂关注的不是学生能否学到数学知识,关注的反倒是这节课有无联系生活实际。从这个出发点来说,这就走入了极端化的误区。我们要因课制宜、以教学目的为准则来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以课堂上有无情景创设作为课堂评价的标准。</p><p>对于这一倾向,我们必须从数学情境创设的目的着眼去解决。笔者认为:数学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是拉近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沟通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抛开这一根本目的来谈情境创设,一来不能让数学情境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二来容易误导教师走入生活情境创设极端化的误区。</p><p>如一位教师执教的《比例尺》一课。为了突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如何导出比例尺定义的环节上,让学生在课堂上花了十几分钟画出了教室的平面图形并作了分析。笔者认为:这种设计虽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比例尺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花了几乎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来让处理这一环节,不能不说是一种设计上的遗憾。它挤占了课堂上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时间,以一种表面上的动手操作、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华丽,掩盖了其课堂教学空洞无物的实质。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的是生活情境为数学教学服务,而不是以生活情境的创设为主,人为地削弱数学知识的教学。</p><p>二、关注生活情境创设的细节,走入形式化的误区</p><p>当前,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有太多的形式化失误。比如:小组合作的虚与假、师生交流的散与空。在数学生活情境的创设上,也同样存在着过于注重形式,而轻视环节设计对教学目的达成的有效性。</p><p>有的教师在课前花了大量时间准备了许多小动物的图片,准备了多姿多彩的教学用具。当我们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想:他准备了这些东西花了多少时间?他还有多少时间来钻研教材,来研究学生呢?笔者曾听过很多这样的课:老师的教具准备真是太多太齐而又太精彩了。可是课上,这些教具所创设的情境并没有教师所预期的希望,这也是形式化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它不仅把教师宝贵的备课时间挤占到画教具、剪物品上了,更形成了一种极不正确的备课思路。数学课上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动态生成,课堂上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与处理,让位给了一个个实物的展示,让位给了似乎热闹非凡实则空洞无物的作秀上。</p><p>对于这一倾向,笔者认为是教师过分注重情趣化教学的结果。诚然,生活情境的创设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这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是,如果片面地理解情趣化的作用就容易走入形式化的误区了。我们的课堂反复出现与数学知识根本不相关的小兔、小狗,这也是情境创设?在练习中人为地加入小兔博士、小狗同学究竟是有利于同学们的数学学习,还是反倒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个值得所有教师深思的问题。</p><p>面对情境创设的形式化的误区,要求我们的数学情境必须有“数学味”。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p><p>三、刻意营造生活场景,走入了无效化的误区</p><p>数学课上生活情景的创设的终极目的必须是为教学数学知识服务。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让生活情境的创设为教学目标服务,才能创造出水乳交融的效果。</p><p>我们教师创设生活情境是为了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去学习数学。但是,学生必须能被我们带出来。我们让学生处身于生活情境的目的,不止是让学生更快乐地学习,还要让学生能更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p><p>如果我们课堂的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这样的设计笔者认为是无效的。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教者创设了杂乱无序选择饮料和点心的环节让学生体会找规律的重要性这一环节。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如果小明先选牛奶和饼干再选果汁和汉堡会怎样?”生:“身体会不好。”“会拉肚子。”“营养跟不上。”。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小明这样选择会不会遗漏呢?”绕了一圈,学生也没能从生活情境中学到应学的数学知识。在听课教师的笑声中,我不禁感到老师的无奈。这一现象的出现,体现了生活情境创设对数学知识学习既有效又干扰的辩证关系。我们必须能将孩子们带入生活中学习数学,也要能引导孩子们在生活的情境中去发现数学规律。如果生活情境的创设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起到的不是促进而是干扰的作用时,这样的情境创设对课堂教学还是有必要的吗?</p><p>在教学中,面对生活情境创设的利与弊,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头脑。不能因为生活情境的创设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滥用生活情境,也不能因噎废食,放弃这一宝贵而先进的教学手段。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用冷静的头脑、高超的教学技能,来真正创设一个水乳交融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真实的、有效的、具有数学味的生活情境中快乐的学习。</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误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