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
<p>◆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很多教师都自觉地将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理念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把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这对于培养和造就一代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然而,无论是资深专家的课程标准解读,还是一线教师的课改经验推广,或者是此起彼伏的观摩课、展示课、研究课等等,或多或少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忽视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p><p>镜头之一:数学成了“缺德”课</p><p>一堂内容为低年级“统计”的观摩课,教师预设的教学重点是以一代二。上课伊始,教师安排了一个四人小组的夹弹子比赛。不知是学生过于紧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到了规定时间,每个小组夹的弹子个数还是很少,在已画好格子的学习纸上不能体现出以一代二的优势。可能是这种情况在试教中从未出现,执教教师“灵机一动”:“大家表现很好,老师给每组加上×个……”。全体听课者哗然……</p><p>众所周知,统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必须尊重事实,强调用数据说话。如果按自己的意愿任意篡改原始素材,那么统计结果就含有“水分”。在当今社会舆论大喊“打假”声中,教师如此应变,笔者认为已失去了统计教学的价值,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统计观念也非常不利。</p><p>镜头之二:德育成了数学教学的花瓶</p><p>一堂“解决问题”的公开课,教师用课件投放出生机勃勃的春天,一群小朋友在植树,显示“种柳树24棵”,画外音“是杨树的4倍”,要求学生编题并列式计算。由于情境创设得好,学生学得非常主动,连还未学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也分析得头头是道,真正实现了不同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小结时教师问:“从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说要选择有用的信息,编的题条件和问题要有联系,解答时要仔细审题,正确计算等,该说的都说完了,教师还在追问,学生面面相觑,听课者也不知教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教师见问不出什么,只好自己说:“我们还要像画中的小朋友一样积极参加植树活动,为绿化家乡、绿化祖国出一份力。”原来上课前两天刚好是3月12日植树节……</p><p>应该说这位教师具有良好的育人意愿,然而把德育当做数学教学的点缀,牵强附会,生拉硬扯,把数学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倒了学生的胃口,导致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的下降。</p><p>小学生的道德是在与人交往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数学课堂作为学生在校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对其进行德育责无旁贷。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呢?</p><p>一、利用教材中的显性资源</p><p>W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课前让学生查一查有关圆周率的资料,使学生知道了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是中国人,比西方国家要早几百年。课堂上教师再补充祖冲之父子刻苦学习的故事,介绍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树立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p><p>中国数学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本中多处出现介绍中国数学发展的历史,涉及数学家、数学名著成就、方法等内容,并以习题、旁注、注释等多种形式出现。教师应结合教材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和数学成果。每一项数学成果都是一部动人的史话,学生在听“故事”中不但能学知识、长思想,还能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p><p>二、挖掘教材的隐性资源</p><p>尽管数学知识是抽象和概括的,但其中也蕴含了许多德育因素与机会。对于教师来说,关键不是数学教学中缺少德育内容,而是缺少发现、挖掘和把握的能力。只要用心为之,不难找到让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途径。</p><p>小学教材里,自然数的认识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二十以内、百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认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数的范围从小到大,由近及远,但是都跟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的很多数据,本身就来自道德行为,用不着教师过多解释,学生就能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像这样的隐性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使之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途径。认的数较小时,可以让学生调查一星期中父母为自己盛饭几次,自己又为父母盛了几次等。认的数大了,可以收集一些家庭、家乡或者整个国家现在和过去经济建设方面的数据,在对比中体验今天生活的美好。</p><p>充分利用教材的隐性资源,定能使数学教学发挥出更大的育人价值。</p><p>三、开发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p><p>数学来源于实践,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活教材,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石。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寻找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内容,创设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p><p>由于近期凸显的能源危机,使节约用电成为经常性的话题。然而,不管教师三令五申,教室“长明灯”现象总是不能杜绝。为此,S老师设计了“浪费知多少”的数学综合活动课,要求计算全校每年浪费的电有多少。该教师首先让学生讨论要求出这个结果应知道哪些条件。学生提出:要知道哪些时间亮灯(开吊扇)算浪费,一盏电灯(一个吊扇)亮(开)一小时要用多少电,一个教室有几盏灯(几个吊扇),全校有几个教室等。学生自愿组合,分别调查不同年级的教室每天不该亮灯(开吊扇)的时间是多少,再取平均值,一部分同学去查询怎样计算一盏日光灯(一个吊扇)一小时要用几千瓦电,另一部分收集其他相关的数据。课堂上,当计算结果出来后,学生都大声惊叫。这时,不需教师说什么,学生早已意识到人离灯熄(扇停)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向全校同学倡议,有的学生还指出老师也要做到,因为有时候办公室也有“长明灯”现象……</p><p>传统的数学课程不大注意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的联系,对数学应用的处理总留有人为编造的痕迹。本堂课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这一载体,对学生有效地进行了节约能源的思想道德教育,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p><p>四、利用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资源</p><p>数学具有精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然而,学习中发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总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教师要改变以往对待错误像对待“敌人”一样的态度,应把学生犯错的过程看成尝试和创新的过程,要把错误视为一种生成性的资源,以新的观念、新的眼光,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因“题”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并让其折射出德育的光芒。</p><p>针对学生解答应用题时计算错误率居高不下的问题,教师甲采取的措施是:批评—订正—加大练习量—再错误—再批评……不但学生厌烦,教师也筋疲力尽,而且搞得师生关系非常紧张。教师乙认为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虽然急在心里,但没表露出来,而是寻找教学的契机。教师乙编了这样一道题:校卫生室为给每个教室消毒,特意购买了2023克“消毒原液”。按照说明,这种原液必须配置成0.4%的稀释液才能喷洒,否则影响人体健康。经过计算,全校各室喷洒一次需20千克药水,购买的原液能喷洒几次?有些学生在第一步乘法计算时移错了小数点,结果为2023÷(20230×0.4%)=2023÷800=3(次);有的不注意把单位名称转化为相同的,结果为2023÷(20×0.4%)=2023÷0.08=20230(次)。结果相差如此遥远,引起了学生的思索,最后找到了错误的原因。但教师并未因此罢手,让学生想象:如果校医按这些同学的计算结果去喷洒,会出现什么后果?学生纷纷回答要么把人毒死,要么毫无消毒效果。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明白了:认真细致的工作,不但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的表现,粗心马虎会无意中造成对别人的伤害,是很不道德的行为。</p><p>对待犯错的学生要宽容,但对待错误本身决不能放过。不合格的作业,哪怕只是一个错字、一个小数点也要强调订正,因为实际工作中点滴差错都有可能给国家、人民造成很大损失。从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实事求是、谦虚谨慎、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敢于正视错误、勇于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p><p>五、利用教师自身的独特资源</p><p>教师作为最易被学生模仿的对象,言谈行为所表露的道德性格和价值观对学生影响是深远的。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如进行概念教学时,运用数学语言要完整、精练、确切;板演要有条有理,书写规范,如避免“圆”和“园”等的混用。教师以自己的言行时时事事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让学生体验严谨务实的作风和深钻细研的科学态度。</p><p>好的数学教师,一定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因为他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还教会了学生做人。教师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