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课堂教学行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p>◆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改变课堂教学行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改变课堂教学行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p><p>内容提要:</p><p>本文从“体现主体地位、引导自主探索;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发散思维;尊重个性差异、改革评价方法;建立平等关系、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和谐氛围,增强学生自信;鼓励质疑问难,促进创新意识”六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努力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p><p>关键词:引导培养激发增强促进</p><p>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不光需要有改革意识的数学教师认真研读,接受各种教师培训,从而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系中所包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但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每个教师要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除了把书本上知识教给学生,而且通过书本上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p><p>一、体现主体地位、引导自主探索</p><p>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例如小学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学中,传统教法是过多讲解、分析和说明比的基本性质,而不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去探索并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的由来,这样会反而适得其反,学生有可能给教师说“糊”了。因此,我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了不但能够创造性的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且能够让学生掌握“比”、“除法”、“分数”三者的不同。</p><p>二、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发散思维</p><p>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课堂教学不仅要看教师如何教,而且要看学生学的怎么样。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出发点上来看教师怎样实施教学行为。</p><p>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过程,这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正确与否,缺少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的发掘,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匮乏,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这种结论,再去解答各种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p><p>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注重抓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多种思维方法和有了多个模式学习方式。这样使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p><p>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我先出示这样一题:</p><p>例1、甲、乙两个工程队修一条长30千米的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p><p>我先要求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进行求解,学生求解出答案以后,我将题目中的条件“一条长30千米的公路”中的30千米分别扩大2倍、3倍、5倍,再分别缩小2倍、3倍、5倍,其它条件和问题不变,让学生讨论并试着进行解答,求出这时两队合修要几天才能完成?等学生得出结论这条公路的长度的多少与两队合修的天数并无什么关系以后,我再出示例题:</p><p>例2、甲、乙两个工程队修一条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p><p>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讨论,这题目应该如何求解,我则适当进行提示:工作总量没有告诉,我们可用什么来表示工作总量。这样学生很快能掌握用工程问题的一般思路解答工程问题。学生掌握了会用工程问题的一般思路解题后,我再请学生思考,上面一道工程问题能否想出用其它方法进行求解。学生陷入了思考,我则适当进行提示:题目中工作总量没有告诉,我们根据甲、乙两队单独修要用的天数能否假设工作总量进行求解。并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因为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因此可设这条公路的全长为10和15的最小公倍数30,这样即可求出甲、乙两队合修的时间则为:30÷(30÷10+30÷15)=6(天)。这样通过将工程问题和整数四则应用题进行转化,使学生对工程问题的求解有了新的认识。</p><p>接着我再出示了这样一题:</p><p>例3、一个水池,有甲、乙两个进水管,单开甲管,12小时可以注满水池;单开乙管,20小时可以注满水池。(1)、甲、乙两管同时开放,几小可以注满水池?(2)、两管同时开放5小时后,剩下的由甲管注,还需要几小时可以注满?(3)两管同时开放,乙因故障中途关闭了几小时,这样共用9小时才注满水池,问乙中途关闭了几小时?</p><p>这是一道典型的工程问题,如果熟练地掌握了工程问题的特点很快能列式求解,但如果未能熟练地掌握了工程问题的特点,则很容易列错算式或出现计算上的错误。如果把这类工程问题转化为整数四则应用题,无论列式或计算,都会变得比较简便。因此我提示学生,能否将工程问题转化为整数四则应用题进行求解。学生经过讨论,很快能进行求解:因为12和20的最小公倍数是60,这时可把全池水看作是60份,甲管每小时注入5(60÷12)份,乙管每小时注入3(60÷20)份,两管同时开放,每小时可注入(3+5)份。</p><p>因此可得,(1)、两管同时开放注满这池水的时间数是:60÷(3+5)=7.5(小时);(2)、两管同时开放5小时后,剩下的由甲管注,还需要的时间是:÷5=4(小时);(3)、乙管中途关闭的时间是:[(3+5)×9-60]÷3=4(小时)。</p><p>三、尊重个性差异、改革评价方法</p><p>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让个性差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什么样的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p><p>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首先应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p><p>其次、在评价学生时,我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因此我们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p><p>最后、现代评价尺度和质量的提高。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因此我注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各个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实践中运用数学的能力等。</p><p>四、建立平等关系、激发学习兴趣</p><p>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建立平等的全新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的职责。因此,我们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和知心朋友,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p><p>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知识权威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所有的知识。这种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对学生回答过程的不完整,不应指责,而是加以指导补充;对学生思维受阻,不能置之不理,而是给予启发和诱导;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我们应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给以热情的赞赏和鼓励等.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真理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数学交流过程.</p><p>我切实做到尊重、关爱、激励学生,特别对“暂困生”循循善诱,耐心引导,不操之过急或是讽刺挖苦,以取得最佳工作效果为目的,顺利、有效的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p><p>五、营造和谐氛围,增强学生自信</p><p>“自信心是前进的内驱力”,所以在数学课堂中营造和谐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p><p>我注意做到随时随地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并经常用激励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如:“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得很出色”;“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这次我们比一比,看谁能得第一”┅┅,在课堂教学时,我努力做到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同时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及时作出积极正面的评价,不管结果怎样,首先对于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表示高兴、骄傲、自豪。“你回答得真好,听了你的回答老师很高兴┅┅”对于结果不完全对时,“你努力想了,说得差不多;你说对了一半,再好好想想┅┅”对于结果不正确时,我也绝不可训斥或贬低,而是委婉地说:“你动脑了,再听听别的同学的意见,好吗?”对与众不同的观点、做法,应调动学生为之喝彩。这样,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快,更增强了自信心。</p><p>六、鼓励质疑问难,促进创新意识</p><p>学贵知疑,教师不但应善于设疑答疑,更应善于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这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p><p>例如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我出示了这样一题:</p><p>例4、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五十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p><p>学生见了这题,当时即向我提出:“这道题未曾告诉具体人数,无法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告诉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个条件,又应该如何求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时,我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学生的人数应该是整数”。我又启发学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80%化成分数是多少?”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经过讨论,也很快得出结论,因为80%=4/5,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是45人,并很快求出了这个班级男女学生的人数。</p><p>人生的积极态度“贵在参与”,学习也不例外。因此,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首先应该关注什么,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记住六个字:一是“学生”,即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教师要把课堂当做学生获取知识的海洋、培养能力的圣地、生动活泼发展的晴空,努力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