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15:17

寻求新旧计算教学的平衡点

<p>◆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寻求新旧计算教学的平衡点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寻求新旧计算教学的平衡点内容摘要:</p><p>传统的计算教学目标单一、教法单调无趣,常常让学生们望而生厌,但训练扎实,学生计算速度快,正确率高。新课程倡导的计算教学具有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但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有些学生计算能力下降。面对新旧两种计算教学各自的优劣,我们应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使我们的计算教学既扎实有效却又不失灵动创新。</p><p>关键词:传统的计算教学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 平衡点</p><p>大家认为,传统的计算教学目标单一,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使学生们觉得计算课实在是枯燥而乏味。所以,我们大多摒弃了以往的计算教学模式和一些教学方法、手段等。同时,在新课程赋理念的感召下,我们刷新了计算教学,赋予了计算教学许多新的内涵。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计算方法、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等,这些都激活了计算教学新的生命,新的活力。然而,这些丰富的内涵,往往令老师们顾此失彼。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他们的计算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相应发展。</p><p>比较新旧两种计算教学的流程,我们不难看到其优劣。当前计算教学的一般流程为:教师情景创设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算法反馈交流算法自主选择算法。一节课下来,一部分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探索能力提高了不少,学习内容也能轻松地掌握与运用。但是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头脑里经常是一片模糊,面对众多算法不知所措或互相混淆。传统的计算教学,一般按照复习铺垫讲解算理尝试练习巩固强化的过程进行教学。它目标相对集中,内容也比较单一,训练比较集中,一堂课下来,几乎没有不会的学生。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感觉到传统与现代各有各的优势,新旧教法可以相互借鉴和参考。因此,我认为,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需要理性回归,我们在接受课改新理念的同时,确实可以也有必要适度秉承传统计算教学的优点,整合传统与现代计算教学的精华,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p><p>那么,我们站在新理念的视野下,来看传统的计算教学,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使我们的计算教学既扎实又不失灵活呢?下面针对这方面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计算教学中的一些探索与思考。</p><p>一、创设情景与适度铺垫完美融合。</p><p>传统的计算课,比较注重复习一些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这样的知识铺垫可以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同化新知识,从而降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由此看来,适量的知识铺垫是必要的。但是,如果知识铺垫过多,就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扼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理解新知,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很难引发学生的创新。新课程则注重情境创设,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丰富的、开放的信息资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但由于没有了旧知的铺垫,有些新知的探究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情境创设与适度铺垫可以和谐统一。例如,在教9加几一课时,可以这样安排第一环节:今天小猴给我们大家带来一些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设置悬念,学生个个兴致盎然。)不过,我们先要来完成小猴带给我们的几道练习题,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与新知有关的复习题9+1+2、9+1+7、9+1+4、9+1+8、9+1+5,指名计算,并提问为什么你们能算的又对又快?你发现这些题目的规律了吗?(通过这样的练习与分析规律,为凑十法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小猴见小朋友表现这么好,邀请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带来的礼物,是什么呢?老师出示主题图,找出图上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盒子里有9个桃,盒子外面有4个桃,一共有几个桃?通过实践得出,情景创设与复习铺垫的完美结合,可以帮助孩子们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适当地为新知学习扫除一些障碍,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充满了兴趣,充满了期待,自主学习的意识始终融入其中。</p><p>二、直观算理演示与抽象算法表述相得益彰。</p><p>传统的计算教学课堂,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方法之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计算正确、熟练的要求了。于是,精讲多练成为传统计算教学的特点。千篇一律的方法,程式化的计算过程,计算教学给学生的感觉就是机械运动。结果,学生只会按部就班地进行计算,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是提高了,但面对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却无能为力。</p><p>现在的课堂,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让学生通过看图、动手操作等活动自主探究算理。致使有些计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过于强调你是怎么算的、还可以怎样算,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导致算理很突出,算法不扎实,学生计算技能不够熟练。这样的教学,虽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但由于偏重探究算理,抽象的算法得不到落实,致使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大打折扣。</p><p>其实,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算理的抽象概括。如果说我们强调算理是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算的话,那么算法是指导学生怎么样去算的问题。在教学中如果要求学生按照法则进行计算并不难,因为学生在大量简单模仿和机械套用后就能算出正确的结果,但这仅仅是教会了学生计算而没有形成运算。(所谓运算,按照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就是指内化了的、可逆的、组成系统的(结构)且具有守恒的动作。)因而,我们在计算教学中,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建立运算意识,自主发现计算法则,在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逐步完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p><p>例如,《新课标》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如用小棒、圆片、小正方块等,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表象的建立,参与到算理的探究中。在《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536教学时,我们借助小棒让学生体会要减的数无法从零碎的几根里取走,于是引导学生思考要将一小捆(十根一捆)的打开,再取走要减去的根数。不同数字的反复操作使学生意识到,当减数比被减数的个位大时,无法减,就要从被减数的十位退一,也就是将一捆打开的过程。退一当十的算理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形成。但是,学生借助小棒探索出算理以后,并不能做所有的题目都依靠一大堆学具操作来完成。此时,我们老师应该帮助学生脱离学具的演示,借助在头脑里形成的表象,帮助他们把算理进行内化,内化成抽象的算法,并把它表述出来:个位上3减6不够,从十位退1作十,13减6等于7,40加7等于47。中间可以用分解图帮助学生掌握: 53-6=47</p><p> 40 13</p><p>7</p><p>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了摆小棒的过程,理解了退位原理,摆小棒作为理解算理的一种方式,呈现目的是为学生计算方法的运用建立表象,而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归纳是为以后按照这种特定的规则进行计算,并将这种规则类推到多位数的退位减法,最终形成计算法则。可见,计算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算法的切实把握。</p><p>◆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寻求新旧计算教学的平衡点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寻求新旧计算教学的平衡点三、提倡算法多样化与把握算法优化和谐统一。</p><p>《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难题。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可以矫正过去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倾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但是,新课改以来,一些老师对算法多样化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课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40分钟的课堂教学经常都是你说我说,而减少了很多必要的练习。在进行了一个阶段时间之后,大家发现学生们的思维好像活跃起来了,课堂上也显得热热闹闹,但是导致了学生过早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优等生用自己探究出的方法很快便能完成练习,而学困生面对众多的算法不知所措,一节课下来,甚至连最基本的算法都不会。而且学生讨论交流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练习,有不少学生对算理一知半解,结果计算错误率偏高了,不少学生的计算速度也大大降低,这显然不是新课程改革的本意。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算法多样化呢?我认为,只有将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多样化与教师引领算法优化巧妙结合,在诸多算法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及时组织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并及时对自己所选择的方法作出积极的反思和必要的改进,从而选择最优化的计算方法。所以在算法优化过程中,教师的适时引导非常重要。例如,教学14-9时,学生的计算方法有:①10-9=1 1+4=5 ②14-4=10 10-5=5 ③9+5=14 14-9=5 ④14-10=4 4+1=5 ⑤扳手指一个一个数。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想出了很多算法,这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比较,明确哪一种方法更方便,更具有普遍性。通过这样比较,很多学生都体验到了扳手指这种方法的不便,进一步感受破十法、想加算减法等方法的优越性。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算法多样化的引导者,又是优化算法的促进者。当课堂教学生成的资源出现多样算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同时更要引导学生选择速度比较快的方法或更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的算法。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由此可见,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看似一对矛盾,但只要教者把握好度,使二者和谐统一,就能从量和质两个层面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p><p>值得注意的是, 算法多样化并非算法全面化。教材上出现的多样化算法在教学中不需要都呈现,教材内容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算法多样化的呈现应从学生的认识状况出发,对教材中编写的多样化算法进行有选择的调整加工,以创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如,我在教学9+4的算法时,大多数学生对凑十法比较熟悉,而对书上的第一种数数法,却无人问津。此时,我们不必要再回头对这种算法去指点一二,其实它已经偏低于学生当时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同样,偏高于学生认识最近发展区的知识点,我们也不要有意识地呼唤出来,强行让学生接受。计算方法多样化要遵循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当学生只能想出一种计算方法而且这种计算方法也是比较合理的方法时,教师不必为了追求多样化而生硬地要求学生继续思考还可以怎么计算。也就是,算法多样化并非多多益善。数学教学中的算法多样化应区别于趣味数学的游戏,应当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出最佳或较佳的方法,当然不应是教师主观指定的算法。最佳或较佳方法标准,一是简捷方便,二是具有一般性,也就是在同类问题中均可使用,这两条标准必须同时具备。此外,当计算的数据比较特殊,能够采用简便算法时,就灵活地选择简便方法。如,在计算6+5时,选择由5+5=10,想到6+5=11,要比用凑十法计算来得简单。我们要让学生从小就知道一切事物均有特殊与一般的情况,需要具体分析,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p><p>四、技能训练与实际运用有机结合。</p><p>数学计算教学的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的兴趣,并且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提高练习的效果。</p><p>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是在讲解算理后。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往往只追求量不考虑形式,学生在枯燥的练习中熟练计算技能。这样的教学,把计算与实践应用割裂开来,造成学生只会算不会用的后果,即算、用严重脱节。</p><p>现在的计算教学,非常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如新知教学后,一般都要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许多教师面对教材中的算用结合,究竟该重算还是重用难以定夺,有的干脆平均用力,致使学生新学的计算方法不能及时得到巩固,削弱了学生的计算技能。</p><p>其实,从心理学上看,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达成都需要一定量的积累,也就是需要反复操练才能正确掌握。计算课应该重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即当学生理解算理与掌握算法后,要通过一定时间和数量的训练来形成技能,随后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p><p>计算教学的练习包括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巩固性练习是基本练习,是例题的模仿练习,主要目的是巩固所获得的新知。综合性练习指的是综合性、灵活性较强并有一定变化发展的题目,包括一些估算的练习,其目的是脱离模仿,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智力高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些练习的安排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学生独立算、同桌对口令、开小火车、抢答、学生自己编题等等不同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新授课之后,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安排了看图圈一圈,算一算(即模仿例题练习)、比一比,算一算(即巩固练习)、估一估,哪些是进位加,不是进位加的把它改成进位加(加深拓展练习)以及逛商店,算一算(应用练习)等习题,这些精心设计的形式多种、层次分明的习题,既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比较中发现进位的规律,有错误时,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巩固了计算的技能和技巧,同时也通过一些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p><p> 我想,学生计算的学习,不仅是对话的、交流的,也应该是有练习的、有比较的。有时计算课也会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教师应尊重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握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适当进行取舍和调整,这样才能收到计算教学的良好效果。</p><p>总之,《新课标》下的计算教学,不但应赋予其生活的气息,给学生以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也应秉承传统计算教学中的长处,使我们的计算课堂,不但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但也不失其扎实有效与脚踏实地这一新课程改革的需要。</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求新旧计算教学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