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与评析
<p>◆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与评析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l~2页,练习一第2~3题。</p><p>教学目的:</p><p>l.通过观察和动手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的方法,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p><p>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质疑问难的能力。</p><p>课前准备:选取恰当路段拍摄路口交通情况,制作相应课件。</p><p>教学过程:</p><p>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p><p>1.师:先随老师来看一段录像。</p><p>(截取《锦绣常熟》中的一段资料,伴随画面播音员解说:常熟招商城是全国最大的服装类批发市场,它占地3.17平方千米,内有20230多个店铺和摊位,里面有服装、服装面料、小商品等20多个专业市场,每天进场交易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有10多万人次,一年的交易额超过100亿元。)</p><p>2.提问:</p><p>(l)刚才这段录像介绍的是什么地方?</p><p>(2)通过介绍,你觉得招商城怎么样?(很热闹、很繁华……)</p><p>(3)在介绍中通过什么来说明招商城的热闹与繁荣?(大量的数据)</p><p>3.师述:有说服力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但是这些数据不会从天而降,要*我们自己收集和整理。</p><p>(相应板书:数据收集整理)</p><p>[评析:联系乡土教材,用学生耳闻目睹的实例导入新课,增强现实感和亲切感,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又体现了教“书”育人。]</p><p>二、复习静止数据的收集和整理</p><p>1.出示停车场画面。</p><p>提问:如果要你收集这个停车场中各种机动车的数量,你打算怎么办?</p><p>2.学生讨论后交流方法:分类数(板书)。</p><p>3.师引导用这种方法统计出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为:</p><p>摩托车:3辆轿车:15辆</p><p>客车:8辆货车:6辆</p><p>根据这些数据完成第1页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p><p>4.学生练习,反馈核对。</p><p>[评析:突出“分类数”的基本收集数据的方法,夯实新授基础。]</p><p>三、学习变化数据的收集和整理</p><p>(一)数据的收集</p><p>1.师:刚才同学们统计出了停车场中机动车的数量,正确率也很高。愿不愿再来试试?</p><p>2.第一次统计通过西门路口的机动车数量(播放录像)。</p><p>[评析:活用教材,选择学校附近交通路口各种动态车辆为题材,用录像播出,化静为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数学现实”感。]</p><p>(l)师不做任何指导,学生尝试。</p><p>(2)统计正确率。</p><p>(3)回忆刚才的统计过程。思考:为什么正确率会这么低?(估计会说出这样几种可能:什么是“机动车”没有搞清;通过这一路口的车子太多,来不及看;车子不是一种一种开过来的,怎么数?……)</p><p>(4)四人小组讨论:如何解决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p><p>(5)学生交流,相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p><p>①明确机动车的类型:摩托车、小汽车、货车(包括大、小货车)、客车(包括大。小客车和面包车)。</p><p>②收集的方法:可以分类数,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收集数据。(提问: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画“正”字的收集方法?)(板书:画“正”字)</p><p>③合作的优势:当车子太快一个人来不及看、来不及记时,可以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来完成。</p><p>(6)四人小组再次展开讨论,定出一个分工合作的合理方案。</p><p>[评析:尝试,有意制造矛盾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数学问题从情景中自然发展而成;为探索问题的解决,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促使全体有效参与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合作创新精神,提高了收集信息的能力。]</p><p>3.第二次统计通过西门路日的机动车数量(教师参与一个小组统计)。</p><p>(l)再次播放录像,学生根据计划安排分工合作。</p><p>(2)小组组长汇总数据,全班交流。</p><p>摩托车:15辆小汽车:24辆</p><p>货车:9辆客车:10辆</p><p>(3)统计正确率,与第一次统计结果相比较。</p><p>(4)思考:从这次练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p><p>4.小结:以后学习、活动时都要有目的、有方法、有计划,这样才能顺利解决问题,而且正确率高。</p><p>[评析:再次组织统计活动,既是解决问题的实践又是验证。通过前后比较对问题解决进行回顾和评价,从而证实方案是否简捷、易行。]</p><p>(二)数据的整理</p><p>1.师:刚才我们收集了不少数据,但它们还只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说明问题,同样需要进行整理。</p><p>2.根据刚才收集到的通过西门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完成统计图。</p><p>(l)学生尝试练习。</p><p>(2)交流:解题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p><p>你是如何解决的?(统计图中只有20个小方格,而小汽车的辆数超过了20辆,这时就用一个小格代表2辆车,再绘制统计图。)</p><p>(3)有错误的同学修改自己的统计图。</p><p>3.练习:第5页练习一第3题。</p><p>提问:</p><p>(l)你能看出图中每格代表多少数量吗?</p><p>(2)你能根据这幅统计图完成统计表吗?</p><p>(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统计资料?</p><p>[评析:为加强看图教学,教者充分利用教材智力因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收集、整理信息,培养学生全面、准确处理信息的能力。]</p><p>四、动手实践,再次练习(投掷硬币实验)</p><p>1.宣布实验要求:拿出课桌中的一枚五分硬币,从桌面上约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边做边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填入课本第5页第2题中的统计表内。</p><p>2.同桌讨论(教师与单个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确定最好的方法,完成实验填好统计表。</p><p>3.交流统计结果。</p><p>[评析:创设投掷硬币活动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情趣,并自然渗透概率数学思想,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据统计打下基础。]</p><p>五、全课总结</p><p>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师相机完成板书)你学到了什么知识?</p><p>六、联系实际,学以致用</p><p>课后以小队为单位,任选下面一项展开调查,获取相应数据后组织讨论,分析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从中可以提出哪些合理化的建议?</p><p>(l)调查本年级各班的男女生人数。</p><p>(2)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及平时吃蔬菜的情况。</p><p>(3)调查全班同学放学以后最喜欢干什么。</p><p>(4)设计一份问卷调查:“如果给你5元钱,你将怎么用?”</p><p>(5)请自然教师作指导,组织一次实验,了解水加热时温度的变化。</p><p>[评析:重视课后数学实践活动的组织,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p><p>附:板书设计</p><p>简单的统计</p><p>数据</p><p>收集原始数据整理</p><p>1.分类数</p><p>1.统计表</p><p>2.画“正”字</p><p>2.统计图</p><p>[总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一节较为平常的课,而本课的设计颇具特色:</p><p>一、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把时间和活动空间还给学生,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p><p>二、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用数学”意识;</p><p>三、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按问题解决模式组织教学,层次清晰,环环相扣,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