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教学实录与评析
<p>◆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认识周长》教学实录与评析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认识周长》教学实录与评析执教:何筱良</p><p>记录、评析:郑彦芬</p><p>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4页~45页。</p><p>教学目标:结合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通过操作活动体验什么是物体或平面图形的周长;</p><p>培养估算意识,会测量并计算平面几何图形的周长;积累学习几何知识的经验和方法。</p><p>教学实录及评析:</p><p>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p><p>师:你们喜欢跑步吗?(生:喜欢。)老师邀请大家观看一场有趣的比赛。(课件出示:金龟子和蜗牛赛跑,金龟子从起跑线出发围着跑道跑一周,而蜗牛没有绕着跑道跑,是从操场中间穿插跑过。)让学生判定:蜗牛犯规,猜出金龟子从起跑线出发沿着跑道跑了一周又回到起跑线,这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跑道的周长(课件演示)。教师板书课题:认识周长。</p><p>[评析: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新课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了有趣的、声形俱佳的动物赛跑情境,并把周长的含义融入其中,让学生初步明确什么是周长,恰到好处地引出课题,彰显了情境的设计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宗旨。]</p><p>二、创设活动,体悟周长</p><p>1.指一指。</p><p>(1)你能指出下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吗?(教师分别在黑板上一笔画出叶子和海鸥图形。)</p><p>(2)能指一指每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吗?(学生边说边指。)</p><p>(3)学生在课本上描两片树叶图形的边线。(教师投影展示并订正)</p><p>师生小结:从起点开始绕了一周以后再回到起点,这样的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p><p>2.摸一摸。</p><p>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个实例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并摸摸它表示周长的边线。</p><p>3.量一量。</p><p>师: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比如去裁缝店做裤子,缝纫师要为你量腰围,知道什么是腰围吗?</p><p>生:腰一周的长度。</p><p>师:大家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是多少厘米?</p><p>生:50厘米。</p><p>师:细了一些。</p><p>生:100厘米。</p><p>师:粗多了。</p><p>生:70里米。</p><p>师:老师的腰围大约是70厘米,估计下你同桌同学的腰围。(学生估计)要知道估计得准不准该怎么办?(量一量)请同桌互相试着测量腰围。</p><p>(学生自己学习测量的方法,并相互测量腰围。)</p><p>师生小结测量方法,并要求学生回家以后用学习到的方法测量一下自己的头围。</p><p>4.探一探。</p><p>要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有什么好办法呢?(学生探索出:用细线围绕树叶的一周作上记号,然后拉直细线,测量出长度。)</p><p>5.算一算。</p><p>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三只小蚂蚁如果用同样的速度分别绕着这三个图形的边线爬一周,谁最先爬完一周?(根据教材第45页第二题改编)</p><p></p><p>[评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五个活动,让学生经历指、摸、量、探、算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实现了有效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从而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周长含义,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在怎样测量腰围教学中,教师采取了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找到测量的方法,这比手把手地直接告诉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价值取向。]</p><p>三、动手操作,加深理解</p><p>1.摆一摆、说一说。</p><p>师:(让学生用8根小棒围一个正方形)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吗?</p><p>生:有8根小棒那么长。</p><p>师:你真是个会动脑的学生。那么除了用数小棒的方法,你们还可以用其他方法知道这个图形的周长吗?</p><p>生: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0厘米。</p><p>师:你是怎样知道的?</p><p>生:我先量出一根小棒有5厘米,那么8根小棒就是40厘米。</p><p>师:太棒了!你会用不同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真是个会学习的好学生。</p><p>2.移一移、比一比。(根据教材第45页第3题(2)改编)</p><p>教师移动正方形中(如图1)的两根小棒,变成不规则图形(如图2)。问:移动小棒后,图形的大小有变化吗?</p><p></p><p>3.师生小结:比较图形的周长不能只看图形的大小,还要仔细观察,通过量一量、数一数,或者移动的方法,才能够比较出周长的长短。</p><p>4.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比较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看看是否一样长。(第45页第3题(1))</p><p></p><p>学生操作比较后汇报。(略)</p><p>[评析: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孩子的智慧生在手指尖上。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改变了课本上的练习形式,设计让学生摆小棒、移动小棒来比较两组图形的周长,由易到难,使得比较周长的方法更直观、更灵活多样,在指导比较的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了数学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发展了空间观念,实现了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的。]</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