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成长--数学教学案例
<p>◆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成长--数学教学案例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成长--数学教学案例《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并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北师大版的教材中,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从一年级教到三年级了,感受颇深,很多知识不让学生动手,学生根本就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因此,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即从自己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出发,经过独立思考、概括或发现有关的数学结论,初步形成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亲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理论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下面联系案例谈谈我在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的应用。</p><p>案例一:</p><p>教学内容:《镜子中的数学》教学片段</p><p>师:课前,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面长方形的镜子,我相信每位同学都照过镜子,但你们想过没有,镜子中也有许多的数学学问。</p><p>听到这里全班同学都很期待的望着我,以为老师会告诉他们答案,我却说同学们先自己去找找吧!</p><p>听到这里,同学们马上行动起来了。有些同学拿着镜子翻过来翻过去的看,有些同学对着镜子做鬼脸,还有些同学将镜子对着数学书看。。。。。。</p><p>师:同学们找的怎样了?</p><p>生1:我发现我笑,镜子里的我也在笑。</p><p>生2:我发现镜子里的数学书和我手中的书是反的,字也是反的。</p><p>生3:我发现我做鬼脸镜子里的我也跟着做鬼脸。</p><p>师:同学们的发现真不错!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中小女孩照镜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p><p>生1:是5﹕00。</p><p>生2:是2﹕00。</p><p>学生们争论不休,互不相让。</p><p>师:从镜子里看到的时间和现实是否一致?为什么?</p><p>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p><p>生1:我们发现小女孩是5时照的镜子,不是2时,因为镜子中的时间左右错位了,镜子里看到的时间和现实是不一样的。</p><p>生2:我也发现了。</p><p>师:镜子中究竟有什么数学学问呢?我们再将镜子对着数学书封面的数学两个字,看看你还有什么发现?</p><p>学生分组实验,进行讨论。</p><p>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p><p>生1:我们发现把镜字对着数学两个字竖放时,镜子里的字和镜子外的字是左右调换了位置。</p><p>生2:我们发现把镜子对着数学两个字横放时,镜子里的字和镜子外的字是上下倒过来了。</p><p>生3:我们小组还发现镜子竖放时,字是反的。</p><p>师:谁能用一句话归纳呢?</p><p>生:镜子竖放时,镜子内外左右错位,镜子横放时,镜子内外上下倒置。</p><p>师:这位同学归纳的太准确了,特别是用到了两个很恰当的词,希望同学们都要向他学习,积极开动脑筋。</p><p>师:同学们,刚才小女孩从镜子中看到的2时是错误的,而我们通过实验从镜子里看到的5时却是对的。同样都是从镜子中看到的时间,为什么会一对一错呢?</p><p>生:第一面镜子把原来的时间左右错位了,而第二面镜子又把错位后的时间左右错位了,也就是原来的时间了。</p><p>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太精彩了!这一规律有什么用途吗?</p><p>生:可以利用镜子帮我们分析原来事例中的问题。</p><p>师:生活中我们不可能随时带着镜子去分析问题,没有镜子时,该怎么办呢?</p><p>生1:镜子就是对称轴,按对称图形去思考准行。</p><p>生2:把图形翻过来,看背面印出的图形。</p><p>生3:数学太神气了!</p><p>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个游戏。我在镜子外,你们在镜子里,我做一个动作,你们也做一个同样的动作,看看哪些同学的反应又快又准。</p><p>小结:</p><p>小小的一面镜子中蕴含了许多的知识利用镜面对称的原理找对称轴很明智。镜子为我们提供了判断对称图形、寻找对称轴的又一种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发现身边更多的数学问题,成为数学方面的有心人。</p><p>反思:</p><p>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挖掘镜子中的数学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并没有给学生设定一个思考的框框,我认为这样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尽量的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出结论,避免老师的先入为主,充分的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动手操作,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镜子里的数学》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p><p>在这节课中,我始终以学生动手实践来贯穿整堂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堂中我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更精彩。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最后,我利用游戏的形式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这样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向了顶峰。</p><p>在这节课中,学生的表现给我带来的不只是惊喜和意外,更让我感到异常的激动和兴奋,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到了他们探求知识的那份热情和喜悦,使我感受到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发展他们的思维,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p><p>案例二:</p><p>教学内容:《面积计算的应用》教学片段`</p><p>师:我们已经会利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那么掌握了面积的计算,在生活中能不能得到应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面积的计算在生活的应用吧。</p><p>出示习题:一张长方形的纸,长32厘米,宽15厘米,将它剪成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纸,最多能剪多少个?</p><p>学生独立思考,解答。</p><p>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发现很多同学都是先求出长方形纸的面积,再求出正方形纸的面积,然后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正方形的面积。只有极个别同学在纸上画着图形思考,我不动声色。</p><p>过了几分钟,做起了的同学很得意的将小手举了起来,于是我让同学们停下来,点了一个优等生汇报他的计算方法。</p><p>生:我是分三步来做的:</p><p>◆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成长--数学教学案例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成长--数学教学案例先求出这张长方形纸的面积,再求出正方形的面积,然后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正方形的面积就是剪成的正方形的个数,我求出的是120个。</p><p>师:有哪些同学和他做的一样?</p><p>只见多数同学都将小手举了起来。</p><p>师:这样做到底对不对,老师先不下结论,留着你们自己来下,在下结论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好吗?</p><p>同学们一致赞成。</p><p>师:我们先在纸上画出长32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然后将这个长方形分成若干个边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形,最后将这些图形剪下来。</p><p>学生动手实践,然后交流。</p><p>师:你们通过动手实践有什么发现?</p><p>生1:我发现横排分了16个小正方形,但竖排分了7个后,剩下的不够一个了,我只剪了112个。</p><p>生2:我的也是这样的。</p><p>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不休。</p><p>师:为什么通过实践得到的结论和你们刚刚计算的结果不一样呢?</p><p>生1:因为每竖排的只能剪7个,剩下的1厘米不够剪一个了。</p><p>生2:因为宽15除以2除不尽有余数。</p><p>生3:我发现如果长和宽除以2有余数,就不能用大面积除以小面积,我们先做的不对。</p><p>师:这位同学善于开动脑筋,我们在做题时一定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象这道题,如果你不考虑实际情况,用大面积除以小面积就错了,数学应用于生活一定要符合生活实际。</p><p>师:现在知道你们先前做的错在哪儿了吗?</p><p>生:知道了。</p><p>师:那么哪种情况可以用大面积直接除以小面积呢?</p><p>生:象我们在前面做的铺地砖就可以,因为地砖可以拼凑。</p><p>师: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将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的应用在生活之中。</p><p>反思:</p><p>课一开始,我就将难题抛给了学生,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要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而是为后面的动手实践提供很好的机会,让学生从失败中找出解决的办法,让他们进一步的认识到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充分调动起各自的思维潜能,促进了积极的数学思考,提升了数学思维水平。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找出了问题解决的办法后,在他们的脸上表现出的是那种胜利后的喜悦,和挫折作斗争的勇气,使他们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之后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自己归纳出不同题型的解决方法,我认为这样更有效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因为我们的数学时时处处都与生活密切相连,只有经过他们自己归纳整理的数学理论才能更好的应用于他们的生活之中。用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教师对学生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的引导,是促进数学化实现的关键。在这节课中,我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在挫折中成长,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实践活动是贯穿于我们整个教学之中的,我们的数学理论知识来源于我们的实践操作。</p><p>有效的数学教学,是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教学,是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数学学习愿望的教学,是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积累数学方法、经验与思想的教学,是包含了自信、责任、求实、勇气、坚韧、合作、分享、愉悦、和谐的教学。</p><p>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怎样投入数学学习,甚至比学习何种数学知识更重要。</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