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14:39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实践与反思

<p>◆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实践与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实践与反思</p><p>教学内容:</p><p>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p>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p><p>在人教版教材中,本课是学生第二次学习除法知识。学生已经学习过表内除法(包括有余数和没有余数),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依据教材意图,本课要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从“表内除法”到“被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被除数十位没有余数或有余数)”的突破,以便学生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p><p>1、经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p><p>2、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沟通知识间的联系。</p><p>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p><p>本课在教学中力图重点体现让学生经历从“表内除法商是一位数”到“商是两位数”的突破过程,突出问题解决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p><p>鉴于以上的目标定位,本课设计时基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遇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总体思路。为此,主要采取以下教学策略:</p><p>1、找准学生的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p><p>2、借助直观理解难点。</p><p>3、讲授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采用多种学习方式。</p><p>教学片段实录:</p><p>一、引入</p><p>1、师生谈话</p><p>2、课件出示小朋友捐书的情境。</p><p>3、教师抛出问题:</p><p>师:根据上面的数学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p><p>生:平均每人捐几本?</p><p>二、展开</p><p>(一)商的定位</p><p>1、独立解决问题</p><p>师:平均每人捐几本?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请大家动笔算算。</p><p>学生独立解决。</p><p>2、反馈:</p><p>生1:42÷2=21(本)</p><p>师:为什么用除法算呢?</p><p>生:把42本书平均分成2份,所以用除法算。</p><p>师:得数21是怎样算出来的呢?</p><p>生:40÷2=20,2÷2=1,20+1=21</p><p>师:你是想口算的。</p><p>生2:21</p><p>2╯42</p><p>42</p><p>师:你用竖式算,是怎样想的?</p><p>生2:40÷2=20,2÷2=1,20+1=21</p><p>师:你也想口算方法。不过,除法竖式一般不这样写。我们一起来写一写。</p><p>3、师生一起写竖式,理解算理,掌握算法。</p><p>师:42÷2,笔算时从十位算起,该先算什么呢?</p><p>生:十位4÷2</p><p>师:十位4÷2,商几,写在什么位上?为什么?</p><p>生:商2,2写在十位上,因为40÷2=20,20就是2个十。</p><p>师:商写好后做什么呢?</p><p>生:商2乘除数2,二二得四,4写在十位4的下面,4-4=0,0不用写。</p><p>师:十位4÷2=2,就是口算中的哪一步?</p><p>生:40÷2=20</p><p>师:竖式中的4-4=0,其实就是几减几呢?</p><p>生:42-40=2</p><p>师:我们简单的说,就是4-4=0,0不写,个位2搬下来。</p><p>接下去该怎样算呢?</p><p>生:个位2÷2,商1,1写在个位上。一二得二,2-2=0。</p><p>师:这又是口算中的哪一步呢?</p><p>生:2÷2=0</p><p>4、能完整的说说刚才是怎样算得吗?(先独立说,再同桌相互说。)</p><p>5、指名说怎么算得?(生说略)</p><p>师:他说得怎样,谁来评一评?</p><p>生:他说的不完整,相乘漏了。</p><p>师:你听的很认真。</p><p>6、师:看了竖式,还有问题提吗?</p><p>生问:商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p><p>生答:4个十÷2=2个十,2写在十位上</p><p>生问:商1为什么写在个位上?</p><p>生答:2个一÷2=1个一,1写在个位上。</p><p>生问:十位4下面的4表示几?0为什么不写?个位2为什么要搬下来?</p><p>生答:4就是40,42-40=2,所以0不写,个位2搬下来。</p><p>7、练一练62÷2竖式计算</p><p>8、小结:</p><p>师:42÷2、62÷2在竖式计算时,都是先算十位,再算个位。</p><p>(二)十位有余数</p><p>1、出示52÷2。</p><p>师:62÷2,改成52÷2,你会用竖式计算吗?</p><p>也先自己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商量,也可以看看书,还可以找老师帮助。</p><p>2、学生独立写竖式</p><p>3、反馈</p><p>方法1:26</p><p>2╯52</p><p>4</p><p>12</p><p>12</p><p>方法2:21</p><p>2╯52</p><p>4</p><p>2</p><p>2</p><p>师:你认为哪种写法是正确的?</p><p>生:方法1是正确的。</p><p>师:谁写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写的?</p><p>生:十位5÷2,商2,2写在十位上,2×2=4,4写在十位5的下面,5-4=1,个位2搬下来,12÷2,商6,6写在个位上,2×6=12,12写在12的下面,12-12=0。</p><p>师:有谁再来试试?</p><p>师:从大家的表情看得出,意思知道了,说有点困难,对吧?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棒图。</p><p>4、借助小棒理解算理</p><p>师:52÷2,先算什么?</p><p>生:十位5÷2。</p><p>师:就是把5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捆?2捆的2写在什么位上?为什么?</p><p>生:每份2捆,2写在十位上,因为表示2个十。</p><p>师:2×2=4,4表示哪里的小棒呢?</p><p>生:分掉的4捆</p><p>师:5-4=1,1表示什么呢?</p><p>生:多出的1捆。</p><p>师:5捆分掉4捆,还剩1捆,这1捆怎么办?</p><p>生:1捆分成5和5,还有2根分成1和1。</p><p>师:哦,你分了2次。还有不同的分法吗?</p><p>生:把1捆拆开就是10根,再和散的2根合起来是12根。</p><p>师:竖式中有十位1,怎么变成12?</p><p>生:个位2搬下来。</p><p>师:接下来怎么做?</p><p>生:用12÷2,商6,6写在个位上,6表示6个一。</p><p>5、师:52÷2,现在能完整的说说怎样算得吗?(先独立说,再同桌互说)</p><p>6、改正</p><p>师:错了的小朋友现在能改正了吗?自己动笔改一改。</p><p>7、比较</p><p>师:52÷2,在竖式计算时,与42÷2、62÷2,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p><p>生:42÷2、62÷2,十位没有了,52÷2,十位还余1。</p><p>师:十位还余1怎么办?</p><p>生:和个位合起来再除。</p><p>三、练习</p><p>1、用竖式算一算</p><p>48÷4、91÷7、96÷6、95÷5</p><p>(1)独立完成、</p><p>(2)反馈讲评错例</p><p>2、解决问题</p><p>(1)湖州地区有56位老师要去买一些宁波特产,4人乘一辆出租车,算一算要几辆车?</p><p>(2)听课老师这么多,如果有456位老师要去呢?</p><p>师:先估一估</p><p>生:大概100辆,400÷4=100</p><p>生:110辆,440÷4=110,56÷4=14</p><p>师:用竖式算一算(生算)(反馈略)</p><p>师:算后想说什么?</p><p>生:方法差不多,就是数变大了。</p><p>四、总结</p><p>交流今天你最大的收获,也可以相互评价。(略)</p><p>课后反思:</p><p>大多老师不喜欢上计算课,有的认为计算课枯燥,课堂气氛不活跃;有的认为只需几分钟时间,新课就结束了,没上头。要上好一节计算课确实不容易。在本节课中,有许多新的知识点,商的定位、两次试商、十位上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不同解决办法、竖式的书写等,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十位有余数算理的理解有困难,教学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采用了讲授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课后有以下体会:</p><p>1、利用口算经验学习笔算。</p><p>在教学本节课前,进行个别调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熟练,笔算大多数学生不会,会写的也写错。课堂中解决“平均每人捐几本?”时,出现的情况与课前调查的一致。于是利用学生熟练的口算经验学习笔算,将口算方法、笔算的算理理解与算法的掌握紧密结合,降低新知学习的难度。。</p><p>2、直观用在刀口处。</p><p>42÷2,52÷2,同样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为什么后者要借助小棒图理解算理呢?42÷2,十位没有余数,借助口算经验,对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掌握不会有困难。而52÷2,,对于要把“十位余下来的1”与“个位上的2”合起来再除理解有困难时,演示课件,让学生借助更形象、更直观的手段帮助理解。</p><p>3、注重有序思考的方法。</p><p>观察平时的计算教学发现:有些学生机械模仿,有些学生会做不会说,言行不一致。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在本节课中学生虽然看不出笔算的必要性,但它是后继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生有必要理解算理,方法掌握。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展示思考过程。</p><p>4、做、说、评、改相结合。</p><p>计算课的教学,学生也应该“知其所以然。”课堂上,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位学生动笔试一试,采用多种形式说一说,对做法说法相互评一评,再把错误改一改,学生学得实在些,相关能力也得到培养。</p><p>5、困惑</p><p>在本节课中,对42÷2,52÷2笔算方法进行了比较,这算不算对计算过程的提炼和提升?如果不是,又该怎样做呢?</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实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