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
<p>◆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享受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享受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享受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p><p>----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反思</p><p>天宁小学 罗国明</p><p>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内容我曾经教过几次,但每次教学后的收 获都不一样的,下面就结合实际教学,简单的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思考。</p><p>第一次实践:</p><p>一、基本训练</p><p>1、说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p><p>6和10; 3和11; 12和36; 13和52; 2、4和9; 4、12和24</p><p>2、 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p><p>和 和</p><p>说说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以及大小的理由。</p><p>3、出示: 和 你能直接比较吗?为什么?(与刚才的两题有什么区别)</p><p>二、新授</p><p>1、提问:既然不能直接比较,你能想办法对这两个数进行比较吗?</p><p>2、学生尝试练习。</p><p>3、 反馈:</p><p>第一种:化成同分母。</p><p>第二种:化成同分子</p><p>还有别的方法吗?</p><p>第三种:化成小数(学生只说出这三种)</p><p>思考:这几种方法中,你觉得哪一种最可取?为什么?请举例。</p><p>4、 请看书本上为我们推荐了哪一种?</p><p>自学课本:</p><p>(1)为什么书本上说“通常”要先通分?</p><p>(2)书写的格式是怎样的?</p><p>(3)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准备提问?</p><p>5、 尝试练习:试一试</p><p>反馈:三个数你又是怎样比较的?</p><p>……</p><p>思考:</p><p>这是一篇我曾经认为比较优秀的教案,我能按这个教案顺利地进行教学,但通过近期不断的学习和反思,特别是新课程理念的充实,以及自己教育实践的不断更新,想到了几个问题:(1)基本练习第1小题为学生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起到铺垫的作用,对于这类的复习题的出现,学生容易想到要解决今天新课的知识就要用到这些知识,那么教师的课堂设计是否有限制学生思维的作用呢?(2)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完全是在教师的课堂设计之中,这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吗?(3)既然问学生这几种方法中,你觉得哪一种最可取?为什么?还有必要请学生看书本上为我们推荐了哪一种方法吗?</p><p>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一名发现者和探索者,是不需要别人指点和暗示的。我也觉得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教师经常给学生推荐书本上的方法,学生就不敢“胡思乱想”了。</p><p>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上面的想法,我又进行了第二次实践。</p><p>第二次实践:</p><p>这次教学是开门见山就请学生比较 和 的大小,以避免铺垫部分的干扰,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p><p>片段实录:</p><p>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请比较 和 的大小</p><p>生:尝试练习。</p><p>师:请学生汇报比较的过程。</p><p>生1: 大,因为4÷3大于5÷4。(一部分学生犹豫)</p><p>生2:不对, =0.75, =0.8,应该 <</p><p>师:还有别的方法说明这两个数的大小吗?</p><p>生3:画图表示,画两个单位“1”,用阴影部分表示 与 。(学生上台画图,并解释)</p><p>生4:分母翻倍法,使分母变成相同,比较分子。(就是通分母的方法)</p><p>师:还有吗?</p><p>生:(思考着)</p><p>生5:分子翻倍法,使分子变成相同,比较分母。(就是通分子的方法)</p><p>师:有时可以把一个数看成相加或相减得到的。</p><p>生6:(迅速反映)1- <1- ,同一个数减去不同的数,减去的数越大,剩下的越小。</p><p>生7:不知我的方法对不对,用一个数去乘这两个分数,得到的结果大的,这个分数比较大。</p><p>师:这个数应该是怎样的数,请你举例说明。</p><p>生7:20× =20÷4×3=15,20× =20÷5×4=16,所以 大。</p><p>生8:用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去乘第二个分数的分母,所得的积放左边;再用第二个分数的分子去乘第一个分数的分母,所得的积放右边,然后比较两个积的大小,哪一边的积大,这边的分数就大。就如 和 ,3×5<4×4,所以 <</p><p>师:在这7种方法中,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容易理解?</p><p>生:一样的。</p><p>师:请用你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比较 和 , 和 的大小。</p><p>生:窃窃私语,有好些方法不能用了。</p><p>生9:汇报答案。</p><p>师:比较分数的方法很多,我们要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p><p>……</p><p>反思:</p><p>通过教师对两次课堂教学的比较,以及课后对学生的访谈,给了我很多启示:</p><p>1、教师应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从上面的教学中可以看到,在第二次教学中去掉第一部分基本训练后,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不仅课堂参与程度高,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反思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我认为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就有怎样的课堂教学。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在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表述出来,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的方法。如用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去乘第二个分数的分母,所得的积放左边;再用第二个分数的分子去乘第一个分数的分母,所得的积放右边,然后比较两个积的大小,哪一边的积大,这边的分数就大。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理清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促进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p><p>2、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系统整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比较、联系、探究等活动,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化成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的,便于学生长久储存和随时提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于分数大小比较的各种类型、方法及其来源,不再是堆积而成的“知识山”,而是井然有序的“知识链”。知识只有形成“链”,才能发挥整体功能。 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头脑中不断形成有层次的、条理化的“知识链”,大大提高知识的检索、提高效率。今后学生遇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时,就能充分利用头脑中的“知识链”,精确灵活地进行比较。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在平时多启发、引导,拓宽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得更多,学得更活。</p><p>3、教师应该要有向书本质疑的勇气。如第二次实践中学生想到的方法:用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去乘第二个分数的分母,所得的积放左边;再用第二个分数的分子去乘第一个分数的分母,所得的积放右边,然后比较两个积的大小,哪一边的积大,这边的分数就大。就如 和 ,3×5<4×4,所以 < ,其算理与一般方法先通分后比较是一样的,而且省略了通分的过程。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交*相乘,所得的积是在取得公分母情况下的各自的分子,分数单位既已一致,分子的大小就可以比较出分数的大小。但在这比较过程中,省略了通分,也就看不到公分母了。为什么这种简便方法书本不介绍呢?</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