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p>◆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上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在本节课教学教程中,我力争做到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能探讨的不引,学生能发现的不导。认真作好自己角色的定位,始终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p><p>1.尊重主体,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p><p>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p><p>首先,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提出0.3=0.30的猜想,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去验证猜想。学生从表示的具体钱数;借助方格图,从他们所表示的意义和阴影部分大小;利用数位顺序表等多个角度去验证猜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然后再把性质运用到生活之中。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融洽,真正做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p><p>2.关注生成,让教学真实有效。</p><p>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当下的思维状态,学生认知的起点,学生的困惑等等。教师要充分关注生成,并合理引导学生的生成,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真实有效。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涂一涂,画一画,量一量等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体会到了小数性质</p><p>3.基于生活,尊重学生生活经验。</p><p>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从生活中来的过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取素材,让学生尝试从生活素材中发现小数的性质,并根据生活实际理解和应用小数的性质,实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p><p>例如,选取超市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经常看到的标价牌上发现小数的一些特征,在验证小数的性质是时,学生首先想到的也是根据0.3和0.30所表示的具体钱数来验证。</p><p>这样设计,让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知识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充分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p><p>吸取上节课的教训,我调整了一下教学方式,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我放慢了教学脚步,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的理解小数的意义,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努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会说小数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学生的表述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同时,通过对这节课的一些环节的修改也使我的课有了较为清晰的条理,我自己也有明显的感觉,这节课比上次的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还存在很多不足:</p><p>(1)个别环节处理不当,如在学生学习完小数的性质后可以先讲授小数的改写,因为小数的化简其实也是小数改写的一部分。</p><p>(2)练习设计不合理,没有体现出层次性</p><p>(3 ) 板书不够直观明了。比如让学生观察2.5=2.50 3.00=3 0.1=0.10 0.5=0.50这四个等式的时候,应在等式上画几个弧线,让学生更清晰的看出变化的规律。板书应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