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回收废品》说课稿
<p>◆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回收废品》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回收废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p><p>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教学活动所作的诠释,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回收废品》一课。这节课选自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这里通过三位同学收集塑料瓶这一生活情境,为孩子们呈现了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比多比少的问题。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信息、表达信息,进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实际上,这类问题都可以运用加减法来解决,关键是如何在学生脑中建立问题意识及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在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时,教材为我们呈现了摆学具的过程,通过孩子们自己动手摆一摆,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可以用加减法解决此类问题,使学生学习数学更加贴近于实际生活,学得更有亲切感。</p><p>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p><p>知识目标:</p><p>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p><p>2、学生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列式并进行计算,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p><p>能力目标: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p><p>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p><p>教学重、难点:</p><p>1、重点:如何建立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p><p>2、难点:培养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p>二、说教法和学法</p><p>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所以,本节课我以情境创设法和实物操作法为主。首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接着,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形成表象抽象出算式的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p><p>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学习形式的交互运用,以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的目标。</p><p>三、教学过程</p><p>(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p><p>《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我会借助多媒体出示一个公园的场景,让孩子们一起来逛公园,带着一种愉快的心情步入课堂。随着画面转换,孩子们将看到有人在公园随地乱扔垃圾,这时孩子们肯定有话要说,让学生自觉地产生回收废品的需要。由此,自然地引入到回收废品的教学中,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p><p>(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p><p>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p><p>1、提出问题</p><p>有了前面的铺垫,这时,我们就可以出示课本中的主题图,即小林、小红、小青三位小朋友收集塑料瓶的情况。然后,教师再积极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进而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些可能不是。对于后者,我们不能给予否定,也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孩子们把它们存入问题银行今后解决,也可以在新课结束后,把它当作一个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课后解答。</p><p>2、解决问题</p><p>这堂课我们有两个问题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是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也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也就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p><p>对于第一个问题的教学我分为这样几个层次:</p><p>◆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回收废品》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回收废品》说课稿(1)找: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到与问题有关的数学信息。</p><p>(2)读:把找到的数学信息与问题连起来读一读,初步感知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p><p>(3)摆:指导学生动手摆小棒,通过摆小棒的过程,让孩子们明白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谁更多,谁更少等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便于学生接受,而且还为学生今后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寻找单位1做好铺垫。</p><p>(4)算:让学生试着列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p><p>(5)结:教师适时给予小结,升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p><p>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就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有了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扶,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p><p>(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p><p>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在这堂课中,我对练习部分做了较大改动。为了突出回收废品这一主题,我将课后练习在保持原有题型不变的情况下,改编成与环保有关的内容。</p><p>1、将课后练习题2的捐书改编成收集易拉罐。</p><p>2、课后练习题4的比身高改编成收集旧电池。这一题数学信息较多,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相互补充。既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又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p><p>3、我们不是常说,让学生跳一跳,摘苹果吗。因此,课后练习题1,我把智慧老人也融入其中,改编成一道比多与比少共存的习题,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所学知识。</p><p>这样一来,整堂课的练习设计不仅紧扣主题,而且层次清楚、由浅及深、由易到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p><p>(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p><p>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采用提问的方式,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还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p><p>最后,布置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比多比少的问题。这不但巩固了课堂上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也使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p><p>四、教学反思</p><p>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主要做到了两个关注。</p><p>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p><p>《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由于学生此前只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因此,我把主题图中小青提供的信息我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少4个,改为我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少2个。这样,避免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更有效地突出了如何建立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这个重点。</p><p>2、关注课堂练习的设计。</p><p>在这堂课中,练习部分有较大改动。为了突出回收废品这一环保主题,我将课后的练习改编成与环保有关的内容,例如:收集易拉罐、收集旧电池等。这些东西学生在生活中都有接触,无形中让学生觉得格外亲切,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不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做数学、玩数学、用数学,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又突破了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难点。</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