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13:15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备课资料(3)

<p>◆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备课资料(3)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备课资料(3)西南舁小学 高瑞珍</p><p>简单的数据分析</p><p>教学目标:</p><p>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p><p>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p><p>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p><p>教学准备: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p><p>教学课时:2课时。</p><p>教学过程:</p><p>师生活动</p><p>一、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p><p>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p><p>A: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p><p>B: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p><p>C: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p><p>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p><p>A: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p><p>B: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p><p>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p><p>A: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p><p>B: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p><p>C: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p><p>D: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p><p>E: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p><p>F: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p><p>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p><p>A: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p><p>B:你能提出什么问题?</p><p>C: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p><p>D: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p><p>5.巩固练习。</p><p>P40第1题。</p><p>A: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p><p>B: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p><p>二、学习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p><p>1.看统计表,分析数据。</p><p>A: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p><p>B:师提问: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p><p>2.发现矛盾,引出新课。</p><p>A: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p><p>B: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p><p>C: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p><p>D: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p><p>F: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p><p>3.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p><p>A: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p><p>B: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p><p>C: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p><p>D: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p><p>E: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p><p>F: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p><p>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p><p>A: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p><p>B: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p><p>C: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p><p>D:师提问: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以下的。</p><p>E: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p><p>5.巩固练习。</p><p>P40—41的练习。</p><p>三、总结:</p><p>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p><p>教学设计说明:</p><p>1.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p><p>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p><p>2.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p><p>知识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旧的条形统计图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或者出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这时候,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一起动脑,思考解决的方法,最后引出新课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到每种条形统计图都是因为生活、统计的需要而产生的。</p><p>3.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p><p>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不同统计图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并能联系实际说说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p><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备课资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