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矮的比较》教学设计
<p>◆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高矮的比较》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高矮的比较》教学设计一、学习要点</p><p>本课是第二单元的高矮的学习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第16~17页。</p><p>前面学生学习了大小、多少的比较,而且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也有一些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进行学习。</p><p>教学目的和重点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体会到高和矮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培养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渗透帮助他人的教育和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p><p>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同一标准下比较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比较的多样性,</p><p>二、教学过程</p><p>(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p><p>师先在黑板上写出四个大字好好学习,把学习两个字写在低下(学生轻松就可擦去的地方,)而把好好两个字写在上面(学生踮起脚来不能擦掉的地方)。课一开始,向同学们提出帮助,有谁愿意来帮老师把黑板擦干净,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请来一个擦掉两个字还有两个字却怎么也擦不到,就在想去搬椅子时,老师这时抓住契机,让老师来吧!学生顿时明白出老师高,他们矮。(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进行这一活动,使学生不但很自然的进入到学习中,也浅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了帮助他人的教育。】</p><p>(二)比较高矮。.</p><p>1、 出示主题图.</p><p>观察图,和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怎么知道是在路上?有些什么人?)</p><p>(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注意对学生进行帮助他人的教育和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p><p>(2)比较</p><p>把图上的三个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他们三个人中,谁高谁矮?</p><p>接着问: 哪两个小朋友,谁高了?怎么比?(让学生各抒己见。)</p><p>【设计意图:让学生看主题图,一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二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三是让学生通过看图,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四是初步懂得比较高矮的方法。】</p><p>2、让两个学生上台比高矮。(故意让一个学生踮着脚尖)问:谁高?通过争论从而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p><p>3、然后分小组比高矮。</p><p>(1)想想要和小组内哪个同学比?</p><p>(2)想跟他怎么比?</p><p>(3)最后比出了什么结果?</p><p>(4)当组内有两个同学都和你比个子,你怎么处理呢?</p><p>比较完后,请一小组上来,问中间的学生,你在小组中第几高,为什么你既高又矮?(使学生体会到高和矮也是相对的。)</p><p>【设计意图:学生参加比高比矮的活动,不仅体会到高与矮是相对的,而且也进一步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p><p>4、小结</p><p>生活中有很多可以比较的东西,这里是比较高矮,你还知道哪些比较呢?</p><p>(三)巩固练习。</p><p>第17页的做一做的1、2题,第18页练一练的第1题。学生直接比较得出结果。包括高矮、长短、厚薄。</p><p>【设计意图:既巩固了刚刚学完的知识,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除了高矮的比较外,生活中还有长短、厚薄的比较,比较的方法是一样的。】</p><p>(四)反思拓展</p><p>1、第17页的第3题。老师出示这三根绳子,让学生进行判断,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然后老师再把第二根绳子展开给学生看。</p><p>2、蚂蚁图</p><p>看图讨论:哪只蚂蚁最先回到家?为什么?(有的学生直接观察,走得直的最先到家,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可用数一数的方法判断)</p><p>3、钉子图</p><p>先让学生讨论:哪根钉子合适?为什么?(畅所欲言)</p><p>4、绳子图,让学生独立完成。</p><p>5、汽车图</p><p>观察,汽车能通过吗?分小组讨论。请一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为什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结论,全班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理由,都给予肯定。</p><p>6、兔子图</p><p>虽然只有三只兔子,但由于三只兔子的起点不同,差别也细小,不易看出。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表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参照物。解答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比高矮时要注意什么。</p><p>7、笔图</p><p>此图比较的事物较多,要求也较难,不但要比较,还要排序。小组合作完成。</p><p>【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实物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p><p>(五)全课总结</p><p>你们喜欢这节数学课吗?为什么?你都喜欢什么地方呢?你又从中学到了什么?</p><p>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高和矮,长和短的现象呢?回家后,把你见到的这些现象画下来,或从书本、杂志上剪贴下来,甚至写下来,记录下我们生活中的数字!</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