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12:20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第四册《直线和线段》优秀说课稿模板

<p>小学数学第四册《直线和线段》说课稿</p><p>一、设计理念</p><p>“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p><p>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p><p>”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p><p>二、设计思路</p><p>(一)关于教材</p><p>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3—99页的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而直线和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p><p>(二)关于教学目标</p><p>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p><p>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p><p>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p><p>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p><p>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p><p>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p><p>(三)关于教学流程</p><p>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p><p>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p><p>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及两者的异同,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画直线和线段、量线段的方法。</p><p>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分辨出某一物体由哪些线段组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p><p>4、交流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p><p>三、教学过程(相关图形参见课件)</p><p>(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p><p>1、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以及小树、各种花。</p><p>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p><p>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完成)</p><p>4、汇报: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有直的线、曲的线。</p><p>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p><p>(二)引导探索</p><p>1、 认识直线:</p><p>(1) 认识直线的特征:</p><p>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教师把毛线一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 (板书: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p><p>(2)画直线:既然直线那么长,我们能把它全部画下来吗?学生回答:“不能。”所以我们画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请同学们试着画一条直线。</p><p>(3)学生汇报交流画直线的工具、方法。教师总结。</p><p>(4)判断直线(课件出示):请你认真观察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p><p>(5)在生活中你见过直线吗?</p><p>2、 认识线段:</p><p>(1) 认识线段的特征:</p><p>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许多物体的边是直的,但它有端点,那它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杨浦大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的照片(有的说是线段,那么板书:线段。如果没有人回答,那么教师说)</p><p>请看大屏幕: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的一段叫线段(板书:线段)。教师画一条线段。</p><p>(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线段和直线比较有什么相同点?(直)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点?得出线段的特点:有限长、有两个端点。</p><p>(3)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p><p>3、 量线段</p><p>(过渡)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画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度,它可以用尺子等工具来测量。</p><p>(1) 请你量一量数学书有多少长?先别忙着量,你先估计一下这本书有多长,把它写在旁边。(教师请几位小朋友说估计的长度)那么它到底是几厘米呢?我们就动手量一量吧。</p><p>(2) 请一位学生到上面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教师:老师这儿有一把断尺(实物投影)要量数学书,谁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师总结:你觉得哪种量法比较快?如果在生活中真的遇见了实际问题:如尺子断了,我们也可以用其它刻度来量。</p><p>(3) 量桌子的长度。</p><p>4、 画线段</p><p>(过渡)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线段,那么你能画线段吗?</p><p>(1) 画一条长7厘米的线段。画好后同桌之间相互量一量。</p><p>(2)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p><p>(3) 画一条长3厘米6毫米的线段。(实物投影校对)</p><p>(三)应用提高</p><p>1、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p><p>2、(课件出示)判断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p><p>判断哪条是线段?哪条不是线段?(为什么)</p><p>3、书本练习:用直尺在两点间画一条线段。</p><p>4、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中各有几条线段?(见课件)</p><p>(四)交流评价: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第四册《直线和线段》优秀说课稿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