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12:18

小学数学说课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混合运算》说课稿范文模板

<p>《混合运算》说课稿</p><p>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来自灌南。</p><p>一、教学内容</p><p>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p><p>二、教材分析</p><p>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p><p>三、说教学法、学法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p><p>(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p><p>(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p><p>(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p><p>结合教材的编写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认为</p><p>教学重点: 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p><p>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p><p>四、教具准备:课件出示P30主题图,和习题图。</p><p>五、教学法、学法</p><p>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p><p>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p><p>六、教学过程</p><p>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p><p>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p><p>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p><p>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p><p>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p><p>【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p><p>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p><p>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p><p>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五个步骤:</p><p>1.课件出示: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 绝大部分学生 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及时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出示算式</p><p>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p><p>2、看图解决问题</p><p>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p><p>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p><p>4、方法多样: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p><p>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p><p>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p><p>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p><p>5、展评作业: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p><p>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p><p>【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数学说课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混合运算》说课稿范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