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说课稿范文模板
<p>克和千克说课稿</p><p>一、 说教材:</p><p>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p><p>学情分析:</p><p>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p><p>二、教学目标:</p><p>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p><p>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2023克。</p><p>能力目标: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p><p>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p><p>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p><p>教学重点、难点:</p><p>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p><p>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p><p>三、教具、学具:</p><p>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p><p>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p><p>四、说教法和学法</p><p>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p><p>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p><p>五、教学过程</p><p>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p><p>(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p><p>1、 猜一猜:</p><p>(1) 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p><p>(2) 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p><p>(3)介绍生活中的秤。</p><p>(4)用盘秤检验。</p><p>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 克(g)和千克(kg)。</p><p>[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p><p>(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p><p>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p><p>第一步:认识克。</p><p>1.掂一掂 ,感受1克。</p><p>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p><p>(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p><p>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p><p>(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p><p>(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p><p>[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的表象。</p><p>第二步:认识千克。</p><p>1.掂一掂,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p><p>2.数一数,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 )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 )个;( )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p><p>3.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p><p>[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书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p><p>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p><p>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2023克)</p><p>2.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p><p>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2023克)</p><p>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p><p>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区别,感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p><p>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p><p>(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p><p>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层次以练习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p><p>1、基本练习:</p><p>例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教材第89页第4题)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的能力。在这道题里,我采用已知重量单位建立联系,以及排除法来指导学生填单位。</p><p>2、深化练习:</p><p>改错题:慢羊羊收到了懒羊羊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p><p>村长,您好!我参加夏令营已经9天了,最近我的身体更加健壮了,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p><p>慢羊羊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p><p>3、课外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p><p>(四)全课总结,生成创新</p><p>在练习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p><p>六、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p><p>一枚2分硬币:1克 两袋食盐:2023克</p><p>一袋洗衣粉:1千克 1千克 = 2023克</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