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09:31

初中数学《反例与证明》教案

<p>4.3反例与证明</p><p>一、教材、学情分析:</p><p>举反例和证明同样重要,注重反例教学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灵活性,以及注重反例构建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和创新性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和认可。反例构建还是诱发学生创造力的很好载体。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但要适当地使用反例,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构建反例,这实际上是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探索情境。因此,构建反例的过程也是学生发散思维的充分发挥和训练过程。</p><p>二、教学目标:</p><p>(一) 知识与技能</p><p>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理解反例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在简单情况下利用反例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p><p>(二)教学思考</p><p>通过判定引入命题的真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思考争论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思想;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p><p>(三)解决问题</p><p>会利用一些简单的例子,对一个命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判断与证明;提高他们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p><p>(四)情感与态度</p><p>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p><p>【教学重点、难点】</p><p>重点:用反例证 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p><p>难点:如何构造一个反例去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因为要从条件出发又不能使其满足结论,要求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较高。</p><p>【教学过程】</p><p>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p><p>读一读:</p><p>高斯说:“给我最大快乐的,不是已懂得知识,而是不断地学习;不是已有的东西,而是不断地获取;不是 已达到的高度,而是继续不断地攀登”。</p><p>师:高斯是伟大的数学家,他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学无止境,让我们继续不断地向上攀登吧!</p><p>(设计意图:师生交流,联络感情,通过一起学习名人名言可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名言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希望他们能继续努力,永攀高峰。)</p><p>二、 师生交流,引入新课</p><p>高斯是伟大的数学家吗?这句话是命题吗?</p><p>(通过它来复习命题的概念,请学生将这句话改成一个 命题)</p><p>高斯是伟大的数学家。再问这个 命题正确吗? (学生答)</p><p>我们再来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p><p>(1)会飞的动物都是鸟。</p><p>(学生会说是假命题。)</p><p>师问:为何是假命题?学生举出蝴蝶、苍蝇、蜻蜓等会飞,但不是鸟。</p><p>(设计意图:让学生能 够分辨一个命题的真假,能够举出适当的反例。使学生初步有通过举反例可以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思想,以便在解决下面三题时能想出举出反例。)</p><p>(2)素数是奇数 (学生答:假命题,举例2)</p><p>(3)黄皮肤、黑头发的人是中国人 (学生答:假命题,举例韩国人,日本人等)</p><p>(4)在不同顶点上有两个外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学生答:假命题,等腰直角三角形等)</p><p>师:我们对真命题的证明,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那么如何来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呢?如上述四个命题你是如何来说明它是假命题的?(学生能够答:举个例子说明)</p><p>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讨如何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从而引出课题反例与证明</p><p>三、 师生互动,学习新知</p><p>1、小组合作,共同进步</p><p>师生总结:从引例知道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即可。</p><p>学生讨论:怎么样例子才能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p><p>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每小组代表发言</p><p>师生总结:具备命题条件但不具备命题结论的例子,这样的例子称为反例。</p><p>师:如可以举2是素数,但不是奇数,从而证明“素数是奇数”是假命题.</p><p>韩国人,日本人也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人从而证明“黄皮肤、黑头发的人是中国人”是假命题。这些例子都符合命题的条件但不具备命题的结论。</p><p>(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讨论我们所需要的反例有什么要求,因为举反例有时比较困难。通过学生激烈的争论可以给 学生一个举反例的指导方向,学生在 争论中更易接受正确的知识,使学生能在判定具体命题真假时举出适当反例。)[</p><p>2、比一比,赛一赛(小组竞赛)</p><p>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是真命题请证明,是假命题请举反例.</p><p>(1)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p><p>(2)三线两两相交,必有三个交点</p><p>(3)若ab<0,则a>0,b<0</p><p>(4)任何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一个三角形</p><p>(5)若 x+y=0,则</p><p>(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趁热打铁,及时巩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分辨一个命题的真假,对真命题能够证明,对假命题能够举出适当的反例)</p><p>3、设置一个互动游戏:让一个学生出一个命题,另一学生判断真假。</p><p>(设计意图此处设置互动游戏,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以另一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调节课堂的气氛,因为这段时间学生在下午的学习总是感觉疲劳 ,兴趣不是很高,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调节气氛。)</p><p>师:我们已经能举出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 假命题,如何在解题过程中将反例用数学语言规范的表述,请同学们尝试解决以下两题。</p><p>例题: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给出证明(第一题较简单学生易举出反例,第二题学生需要构造出图形较为困难,老师巡视时给予适当引导。)</p><p>(1) 若2 x + y = 0,则x = y = 0</p><p>(2) 有一条边、两个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p><p>学生先自主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纠错。老师巡视发现学生的表述不规范之处,予以纠正。挑出学生解题中普遍存在问题,用投影仪集体纠错,规范解题步骤。</p><p>(设计意图:学生先尝试数学问题中反例的表述,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并不是一件很容易或很困难的事情。然后通过合作学习,为每位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让他们能积极参与,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帮助其他同学修正错误,给学生以成就感。)</p><p>幻灯片给出具体解题过程</p><p>解(1)是假命题。</p><p>取x = -1 , y = 2 ,</p><p>则2 x + y = 2 (-1)+ 2 = 0</p><p>但x0且y0。</p><p>即x = -1,y = 2 具备2 x + y = 0 的条 件,</p><p>但不具备命题的结论,</p><p>所以此命题为假命题</p><p>(2) 假命题。</p><p>如图:△ABC和△ABC中,</p><p>A=75</p><p>C=45</p><p>AB=AB=2.5cm</p><p>但很明显△ABC和△ABC不全等,</p><p>所以此命题为假命题</p><p>例题小结: 如果要证明或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那么我们只要举出一个符合 题设而不符合结论的例子就可以了。涉及数的问题举出一些特殊值,一些几何问题可以构造出适当几何图形,构造的图形也是解题的步骤,需要辅助几何表述,才能成为解题过程。</p><p>四、 应用新知,体验成功[</p><p>(设计意图:学生能够分辨一个命题的真假,对真命题能够证明,对假命题能够举出适当的反例。代数问题稍好解决,几何问题构造图形是学习中较为难解决的问题,予以适当强化。)</p><p>判断命题“两边 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真假,并给出证明。(学生小组讨论,构造反例。)</p><p>老师分析引导:这是一个假命题,要证明它是一个假命题,关键是看如何构造反 例。</p><p>(老师巡视挑出解答较好的两个反例投影展示,请学生介绍解题思路。老师点评并做补充。)</p><p>本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如图444(1)三角形ABC中,AB=AC,在底边BC延长线上取点D,连DA,这样在△ADB和△ADC中,AD=AD,D,AB=AC,显然观察图形可知△ADB与△ADC不全等,或者,在BC上任取一点E(E不是中点), 如图4-4-4(2),则在△ABE和△ACE中,AB=AC,C,AE=AE,显然它们不全等。</p><p>解 这是一个假命题,证明如下:</p><p>如图444(1),在 △ABC中,AB=AC,延长CB到D,连结AD。</p><p>则AB=AC,(已知)</p><p>AD=AD,(公共边)</p><p>D=D,(公共角)</p><p>但△ADB与△ADC不全等。</p><p>评注 能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反例不在于多,只要能找到一个说明即可。</p><p>五、课堂小结,形成系统</p><p>畅所欲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与体会。</p><p>(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堂课的 得失,一方面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反思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自己和其他同学梳理了知识体系,使其系统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p><p>老师给出本节知识点:1、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p><p>2、反例是具备命题条件但不具备命题结论的例子。</p><p>3、 涉及数的问题举出 一些特殊值,一些几何问题可以构造出适当几何图形,构造的图形也是解题的步骤,需要辅助几何表述,才能成为解题过程。</p><p>六、布置作业,深化提高</p><p>1、作业本作业。见《作业本》(分不同层次布置不同要求的作业,必做题,选做题)</p><p>2、探索与思考:</p><p>判断命题 “一角和夹这角的一边对应相等,且这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请给出证明。</p><p>(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不同的作业,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数学《反例与证明》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