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三年学习规划
<p>初中数学三年学习规划:基础、积累、冲刺</p><p>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开始分高下,初三天上地下</p><p>重点初一 :做好小学到初中的顺利衔接</p><p>有些家长觉得:初中有三年时间,初一可以好好放松一下“初一不必太紧张,中考初二、初三再准备也不晚”。而现实的情况是,60%小学非常优秀的同学在初一已经失去了领先的优势,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初中学习和小学学习的巨大差异引起!</p><p>初中数学特点:初一数学知识点多,初二数学难点多,初三数学考点多。</p><p>可以说,初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而数学又是所有理科学习的基础学科。由此可见,能否学好初一数学关系到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理科学习质量。</p><p>初一全年成长历程事件表:</p><p>时间节点初一大事件时间表重点目标</p><p>7月初9月 暑假 初中领先的最佳时期 ;提前学习初一内容,提前适应初中学习, 顺利完成小升初的衔接</p><p>8月初 备战分班考试 争夺优秀教育资源</p><p>9月 入学摸底考试 部分学校开学有摸底考试, 主要考察初一内容</p><p>910月 尽快适应初中生活,掌握工具性知识 舍弃小学思路,培养初中学习习惯</p><p>10月中 第一次期中考试 初中第一次检测,暴露问题发现问题马上调整解决</p><p>11月绝大部分学校会把初一下学期的部分内容提到初一上学期学习 如何提早预习和适应</p><p>12月1月初 期末考试 升入中学以来的第一次检阅,对于直升签约较早的学校而言这次 期末考试成绩也会作为参考依据</p><p>1月末2月 寒假 追赶和超越别人的最佳时期。全面查漏补缺,提早预习下学期内容</p><p>3月 初一下学期开学 学生需要很快进入学习状态</p><p>4月底 学校期中考试 重点复习相交线平行线及三角形必须记住的几何模型</p><p>6月初 重点中学开始讲解部分初二知识点 全等三角形基础拉到初一下学期讲,分担初二 的压力</p><p>7月初学校期末考试 这次期末考试是对初一一年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初二两级分化开 始的前兆;做好自我分析</p><p>关键初二:迎难而上</p><p>升入初二的同学马上能感觉到初二知识的难度和初一不是一个级别,比如初二数学含中考60%的考点,中考几何最难得辅助线构造都在初二进行学习!</p><p>初二全年成长历程事件表:</p><p>时间节点 阶段 重 要 事 件</p><p>9月-10月 初二上学期的初步适应阶段,学生逐渐进入初二的学习状态</p><p>开始接触新学科物理,熟悉物理课程特点;初中几何难度开始出现较大提高;十一长假,学生容易开始出现松懈情绪。</p><p>11月初-11月底 初二上学期学习中间过渡阶段 学生学习习惯和态度逐渐形成; 初二上 的学习情况逐渐定型。</p><p>12月初-1月中旬 初二上学期的深入学习和收尾阶段</p><p>学习内容和难度进一步扩大和加两极分化现象初步显露。</p><p>1月下旬-2月中下旬 初二寒假阶段</p><p>利用难得空闲时间做好期末考试的检查和反思工作; 未雨绸缪,要做好预习工作,提前分担初二下的压力。</p><p>2月底-4月底 初二学年的重要转型阶段</p><p>物理课程内容开始由直观定性,转向抽象定量;学生成绩下滑明显,导致学习兴趣开始下降,厌学情绪初步滋生;学生两极分化程度开始加深。</p><p>5月-6月 初中学习能力和中考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阶段</p><p>各科难度和容量最为集中的时期;很多同学前期积累的问题开始集中爆发;</p><p>7月初 初二学年最后收官和学生实力基本定型阶段。</p><p>两极分化达到高峰; 初中过渡阶段宣告结束,学生学习习惯和实力基本定型。</p><p>冲刺初三:重视知识体系</p><p>初三的学习不再只是关注“点”,更多的是关注“面”,关注点与点之间的联系。</p><p>中考复习有三种境界:</p><p>第一种境界:做一道题,会一道题。</p><p>第二种境界:做一道题,会一类题。</p><p>第三种境界:做一道题,会出一题</p><p>初三全年成长历程事件表:</p><p>时间 重要事件</p><p>9月 学校做学期分析,制定合理计划</p><p>10月11月 期中考试</p><p>12月次年1月 期末考试,</p><p>次年2月 总复习开始</p><p>次年3月4月底 一轮复习+一模考试;各校大型中招咨询会</p><p>次年5月 二轮复习、专项复习及总复习;查漏补缺</p><p>次年6月初至中旬 6月20、21、22日中考</p><p>对于想提高数学成绩的学生来说,应做好初中数学学习规划。</p><p>最后在总结4个学习小贴士:</p><p>1、按部就班:数学是环环相扣的一门学科,哪一个环节脱节都会影响整个学习的进程。所以,平时学习不应贪快,要一章一章过关,不要轻易留下自己不明白或者理解不深刻的问题。</p><p>2、强调理解:概念、定理、公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每新学一个定理,尝试先不看答案,做一次例题,看是否能正确运用新定理;若不行,则对照答案,加深对定理的理解。</p><p>3、基本训练:学习数学是不能缺少训练的,平时多做一些难度适中的练习,当然莫要陷入死钻难题的误区,要熟悉中考的题型,训练要做到有的放矢。</p><p>4、重视平时中考试出现的错误:订一个错题本,专门搜集自己的错题,这些往往就是自己的薄弱之处。复习时,这个错题本也就成了宝贵的复习资料。</p><p>数学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妄想一步登天是不现实的。夯实基础,逐步提高,才是正道。</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