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解比例教学设计
<p>教学过程:</p><p>一、导人新课</p><p>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p><p>二、新课</p><p>1、自学解比例。</p><p>(1)学生自学教材35页的解比例。</p><p>(2)学生交流解比例的意义。</p><p>(3)教师归纳:(出示课件)</p><p>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p><p>2、教学例2。</p><p>出示例2。</p><p>(1)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p><p>(2) 学生试着解答此题,一名学生演板。</p><p>(3) 师生共评。</p><p>(4) 归纳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p><p>A. 设出题目中要求的未知量为x;</p><p>B. 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p><p>C. 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p><p>D. 检查、写答语。</p><p>(5)试一试:完成练习六第8题。</p><p>3、自学例3。</p><p>(1)学生独立把例3补充完整。</p><p>(2)学生口述解答过程和解答依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再解方程。)</p><p>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求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p><p>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p><p>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p><p>提问:</p><p>(1)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p><p>(2)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p><p>(3)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p><p>5、完成第35页的做一做。</p><p>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p><p>三、巩固练习</p><p>做练习六的第7、9、10题。</p><p>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12*、13*题。</p><p>傲第12*题的第(1)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道题需要逆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现在这道题是知道两个积相等,如果我们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外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内项。这样就能推出比例式了:如果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内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外项。世可以推出比例式。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出比例式。写完后,教师板书出来。如果把3、40作为外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p><p>3:8=15:40 40:15=8:3</p><p>3:15=8:40 40:8=15:3</p><p>如果把3、40作为内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p><p>15:3=40:8 8:40=3:15</p><p>15:40=3:8 8:3=40:15</p><p>可能有的学生写比例式时是按照数的排列规律来写的,有些可能没什么规律性。 学生做完后,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才能写全所有的比例式。</p><p>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例2、例3;完成练习六的第7~10题。</p><p>教学目标</p><p>知识目标</p><p>1、使学生理解什么叫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p><p>2、使学生能够应用解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p><p>能力目标</p><p>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p><p>情感目标</p><p>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