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6:04:47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观察与测量》教案

<p>观察与测量教案</p><p>单元教学目标:</p><p>1、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p><p>2、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p><p>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p><p>4、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p><p>5、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p><p>教学时间:5课时</p><p>第一课时:观察物体</p><p>教学目标:</p><p>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p><p>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p><p>教学重点:</p><p>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p><p>教学难点:</p><p>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p><p>教学过程:</p><p>一、出示玩具汽车,学会观察物体</p><p>第一步:</p><p>1、观察玩具汽车,学生分别站在汽车侧面和后面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p><p>2、分别把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对着全班,让学生说一说这是谁看到的?</p><p>3、小结: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p><p>第二步:</p><p>1、让学生站在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观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p><p>2、与同伴进行交流。</p><p>第三步:</p><p>1、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图,说一说。</p><p>2、利用教室里已有的物品,进行观察物体。</p><p>二、实践操作,巩固观察方法</p><p>1、第1题:下面哪一辐图是淘气看到的?</p><p>(1)、先说说淘和笑笑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p><p>(2)、给淘气看到的打勾。</p><p>2、第2题:它们看到的是哪一面?连一连。</p><p>(1)、说一说小猫和小猴看到的是大象的哪一面?</p><p>(2)、连一连。</p><p>3、第3题:看一看,说一说。</p><p>先让学生自己读题按要求完成题目。再交流评议。</p><p>4、猜一猜。</p><p>上、下、左、右、前、后都相同的是什么物体?</p><p>三、课堂总结,课外延伸</p><p>在家找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做好记录。</p><p>第二课时:桌子有多长</p><p>教学目标:</p><p>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p><p>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p><p>3、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p><p>教学重点:</p><p>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p><p>教学难点:</p><p>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p><p>教学过程:</p><p>一 、创设情境,提出疑问</p><p>1、估一估、说一说: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p><p>2、小组讨论: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课桌有多长?</p><p>3、小组代表发言,说明自己的方法。(用手、笔、文具盒、书、本子、橡皮等)</p><p>二、学习厘米与测量方法</p><p>1、疑问过渡:为什么我们同学说的数都不相同呢?该怎么呢?</p><p>2、为了让我们得到数据相同,我们要用相同的工具来测量,要用相同的单位来计数。我们可以用“尺子”。。</p><p>3、认识尺子,学习厘米。</p><p>(1)、出示尺子,认识尺子。</p><p>(2)、认识刻度,学习厘米。先估计1厘米的长度,再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每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也可表示为1cm。</p><p>4、联系实际,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的?</p><p>5、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p><p>6、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与测量方法。</p><p>7、小结测量方法: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p><p>三、实践操作,巩固知识</p><p>1、第1题:先让学生估计并说一说大约数;再请学生进行测量;最后让他们看看自己估计得是否准确?</p><p>2、第2 题:先估后量再填。</p><p>3、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小熊量错的题目,说说怎样量才正确的?我们在测量时应注意什么?</p><p>第三课时:去游乐园</p><p>教学目标:</p><p>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p><p>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p><p>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p><p>教学重点:对米的概念的认识</p><p>教学过程:</p><p>一、情境创设。</p><p>1、师:去年我们参加了体检,大家还记得咱们的身高吗?</p><p>生:我的身高是1米21厘米。</p><p>那我帮你量一量,有没有长高啊!长高了,1米25厘米。</p><p>得出课题米的认识。</p><p>二、学习米</p><p>1、估计“1米”大约有多长。</p><p>2、感受1米的长度。(手臂或身高等)</p><p>3、找一找,身边物体的长度有1米的东西,再量一量。</p><p>4、猜想:1米有多少个厘米。</p><p>板书1米=100厘米,1m=100cm</p><p>5、估计教室里物体的长度,然后再进行测量。</p><p>三、实践练习,巩固知识。</p><p>1、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p><p>题目:P16试一试。</p><p>2、一张课桌大约有多高。</p><p>谁猜对了?</p><p>学生分组讨论。汇报</p><p>3、填一填</p><p>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p><p>4、学生观察图,然后独立完成。</p><p>完成后核对。</p><p>5实践操作p17 第4题。</p><p>四、总结</p><p>这堂课你感觉学什么最难。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p><p>第四课时:估一估,量一量</p><p>教学目标:</p><p>1、能选用恰当的单位表示长度。</p><p>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p><p>教学重点:不足1米的部分如何用厘米作单位。</p><p>教学时间:2课时</p><p>教学过程:</p><p>第一课时</p><p>一、估一估、量一量</p><p>1、让学生估计我们教室里黑板有多少长?</p><p>2、师生测量。</p><p>当出现不足1米时,学生讨论如何来表示。</p><p>得出可以用------米-----厘米来表示。</p><p>二、巩固新知,形成技能</p><p>1、试一试</p><p>(1)讲桌的高是---m---cm。</p><p>(2)黑板的长是---m---cm。</p><p>(3)门的高是---m—cm。</p><p>(4)从地面到窗台的高是—m---cm。</p><p>学生先估计,再量一量,最后得出具体的数值。填写。</p><p>2、练一练第1题,</p><p>同桌合作,先估计,再进行测量,然后再把正确的数值写在数上。</p><p>目的是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p><p>3、估计淘气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p><p>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再独立完成。</p><p>核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得。</p><p>4、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算一算,最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p><p>内容是P19第三题。</p><p>5、找一找,量一量。</p><p>先小组里交流,谁比谁高,谁比谁矮?然后小组里进行测量。</p><p>三、实践运用。</p><p>(1)多少人手拉手长度大约是10米?</p><p>(2)到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p><p>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活动。</p><p>四、课堂总结。</p><p>说说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p><p>四、课后延伸</p><p>回到家里,对自己家里的一些物体先进行估计再测量。</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观察与测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