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教案
<p>教学目标:</p><p>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能正确的进行口算。</p><p>2.让学生根据第一幅图列出4道算式,加深对加、减法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p><p>3.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借助形象思维发展抽象思维。</p><p>教学重点:</p><p>学会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能正确的进行口算。</p><p>课前准备:</p><p>挂图</p><p>教学过程:</p><p>一、谈话导入</p><p>你们喜欢运动吗?喜欢哪些运动?瞧!操场上喜欢跳高的小朋友正在联系跳高呢。(出示情境图)我们不仅要向他们学习,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还要利用这幅图来学习数学知识呢。</p><p>二、教学新课</p><p>1、教学例题</p><p>从画面上看,跳高的小朋友可以分成几部分?哪两部分?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4道算式吗?先自己想一想、写一写,再在小组里交流。</p><p>提问:谁能把自己想到的4道算式说出来?</p><p>板书:8+1=9 9-1=8</p><p>1+8=9 9-8=1</p><p>提问:你能指着图说说8+1=9表示什么意思吗?1+8=9呢?</p><p>指出:这两道算式都表示把没跳的人数和跳过的人数合起来,一共有9个人,所以虽然8和1在算式里换了位置,但结果都是9。</p><p>提问:谁能指图说说9-1=8表示什么意思?9-8=1呢?</p><p>指出:把这两道算式联系起来看,从总人数里去掉跳过的人数就得到没跳的人数,去掉没跳过的人数就得到跳过的人数,所以两道算式是紧密联系的。</p><p>小结:从刚才四道算式中可以看出要把两部分人数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要从总人数里去掉一部分,就用(减法)。</p><p>2. 教学“试一试”。</p><p>请小朋友拿出9个花片,分成两堆,你想怎样分就怎样分,不过1个和8个除外,然后再写出4道算式。谁来把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算式说给同学听听?如果不看图片,那你会怎样计算4+5呢?9-4呢?(引导学生用分合去想)</p><p>观察黑板上的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减法算式呢?(完成课题的板书)</p><p>三、巩固练习</p><p>1.做“想想做做”第1题。</p><p>看到小朋友们学得这样带劲,小蜜蜂也赶来了,它想用数字卡片考考大家,请大家拿出数字卡片,谁的摆法多,它就把花香带给谁。(同桌互摆互看)</p><p>谁来说说摆的时候是怎么想的?</p><p>2.做“想想做做”第2题。</p><p>小金鱼看到你们很顺利的解决了小蜜蜂的问题,也想出题考考你们,它说9减几,你们就把得数的数字卡片举起来。谁愿意扮演小金鱼?计算9-6时,你是怎样想的?</p><p>3.做“想想做做”第3题。</p><p>4.做“想想做做”第4题。</p><p>想一想,你能填出几道加法算式,几道减法算式?</p><p>同桌互说。谁能把自己想到的算式说出来?(指名先说加法,再说减谁能有次序地一个不漏地把加法算式说出来?减法呢?</p><p>四、全课总结</p><p>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