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4 15:59:56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p>教学内容:</p><p>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至24页</p><p>教材分析:</p><p>(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p><p>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 、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p><p>(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p><p>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p><p>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p><p>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p><p>教学重点:</p><p>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p><p>教学难点:</p><p>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p><p>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p><p>策略方法:</p><p>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p><p>学情分析:</p><p>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p><p>教学目标:</p><p>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毫米、1 分米的长度单位。</p><p>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p><p>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p><p>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p><p>教学过程:</p><p>一、学前准备</p><p>1、复习旧知。</p><p>(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p><p>(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p><p>(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p><p>2、导入新课。</p><p>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 “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p><p>二、探究新知</p><p>1、认识毫米。</p><p>(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p><p>(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p><p>数学书长:不到 21 厘米,差 2 个小格。 宽:不到 15 厘米,差 2 个小格。 厚:不到 1 厘米,只有 6 个小格。</p><p>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p><p>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p><p>2、学习 1 厘米10 毫米。</p><p>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 1 厘米的长度,数数在 1 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就是 1 个小格,长是 1 毫米。1 厘米10 毫米。</p><p>老师板书:1 厘米10 毫米</p><p>3、深刻感悟 1 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现象。</p><p>(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 1 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你说的对不对。 (硬币、超市会员卡、钥匙等)</p><p>(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p><p>(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p><p>(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得对不对。</p><p>三、巩固练习</p><p>1、第 3 页做一做</p><p>2、第 5 页练习一第 1、2 题及第 3 题的前 2 题。</p><p>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