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八年级数学命题与证明教学计划格式
<p>计划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如果要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就要饱含情感。数学网编辑了八年级数学命题与证明教学计划,欢迎阅读!</p><p>知识与技能:(1)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p><p>(2)明确命题的组成,会分清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p><p>(3)理解命题的结构形式,会正确找出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p><p>(4)了解原命题与逆命题的关系及互换;</p><p>(5)理解反例的定义,并会正确构造反例。</p><p>过程与方法:经历问题串的探究过程,体会命题的正确性仅仅依靠观察、操作、实验是不够的,必须一步一步、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p><p>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现实,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与同伴交流。</p><p>教学难点</p><p>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反例的构造。</p><p>知识重点</p><p>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p><p>教学准备</p><p>多媒体课件,三角形纸片,量角器,刻度尺</p><p>教学过程</p><p>教学方法与手段</p><p>情境导入</p><p>幻灯片2:</p><p>问题1:</p><p>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知道的?</p><p>你确定你得到的恰好是180°吗?会不会是179°或181°呢?</p><p>幻灯片3:</p><p>观察、实验(剪拼、度量等)、猜测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p><p>研究图形性质、推导数学命题时要作必要的逻辑推理。</p><p>1、学习几何需要观察和实验,同时也需要学会推理。</p><p>回忆剪拼、度量的方法,得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剪拼、测量都会产生误差。在疑问中感觉观察实验(剪拼、度量)猜测的不可靠性,从而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引出推理证明的必要性。</p><p>回忆――置疑――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引入新知</p><p>新知讲解</p><p>2、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p><p>幻灯片4:</p><p>下面这些语句有没有对客观事物的情况作出判断?</p><p>(1)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p><p>(2)如果∠1与 ∠2是对顶角,那么∠1= ∠2。</p><p>(3)1+1<2;</p><p>(4)如果一个整数的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整数能被3整除。</p><p>幻灯片5:</p><p>凡是可以判断出真(正确)、假(错误)的语句叫做命题。</p><p>练习1:下列语句是命题吗?</p><p>(1) 你的作业做完了吗?</p><p>(2) 蝴蝶会飞。</p><p>(3) 欢迎前来参观。</p><p>(4) 负数都小于零。</p><p>(5)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p><p>(6) 以点O为圆心,3cm为半径画弧。</p><p>3、命题的分类</p><p>幻灯片6:</p><p>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p><p>练习2: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p><p>(1)2+3=4</p><p>(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 。</p><p>(3)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p><p>(4)存在有理数x,使得x2+1=0.</p><p>(5)2023年是闰年。</p><p>4、命题的结构形式</p><p>幻灯片7:</p><p>关于数学事物的命题叫做数学命题。</p><p>数学命题一般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p><p>注:有时也可省略关联词。</p><p>以“如果……,那么……”为关联词的命题的一般形式为“如果p,那么q”(或“若p,则q”),其中,</p><p>p叫做这个命题的条件(或题设),</p><p>q叫做这个命题的结论(或论断)。</p><p>5、原命题与逆命题</p><p>幻灯片8:</p><p>例1: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p><p>(1)两条直线都平行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p><p>(2)如果∠ A=∠ B,那么∠ A的补角与∠ B的补角相等。</p><p>解:(1)“两条直线都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是条件,“两条直线平行”是结论。</p><p>(2)“∠ A=∠ B”是条件,“∠ A的补角与∠ B的补角相等”是结论。</p><p>你能将上述三个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互换,从而得到新的语句吗?它们还是命题吗?</p><p>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叫做逆命题。</p><p>幻灯片9:</p><p>练习3: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写下列命题的逆命题,逆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p><p>1. 如果∠1与∠2是对顶角,那么∠1=∠2.</p><p>2.</p><p>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p><p>3. 如果ab=0,则a=0。</p><p>1. 如果∠1= ∠2 ,那么∠1与 ∠2是对顶角。</p><p>2.</p><p>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p><p>3.如果a=0,则ab=0。</p><p>互逆命题的真假之间有必然关系吗?</p><p>互逆命题的真假之间没有关系。</p><p>6.反例的意义及构造</p><p>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结论的例子,我们称之为反例。</p><p>“如果∠1= ∠2 ,那么∠1与 ∠2是对顶角。”,你能举个反例说明它是假命题吗?</p><p>引入“命题”的概念</p><p>体会“命题”,从具体实例中加深对命题概念的理解和把握。</p><p>对于“命题”的概念巩固练习。让学生体会命题的形式,并尝试概括非命题的几种常见形式。</p><p>分析“命题”的概念,引出“真命题”、“假命题”的定义。</p><p>对于判断“命题”的真假巩固练习。</p><p>教师给出命题的结构形式。</p><p>在命题的一般形式中,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p><p>练习确定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同时为互逆命题的学习作铺垫。</p><p>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体会互逆命题的关系,明确原命题与逆命题就是将“条件”和“结论”互换。</p><p>会由原命题,构造逆命题。</p><p>在具体的例子中,让学生体会和发现互逆命题的真假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即真命题的逆命题可能是假命题,也可能是真命题;假命题的逆命题也可能是真命题,也可能是假命题。</p><p>引导学生发现反例与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正确理解反例的意义,是构造反例的前提条件。体会举反例的作用,会构造反例。</p><p>巩固提高</p><p>幻灯片10:</p><p>练习4: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p><p>(1)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p><p>(2)直线AB⊥CD,交点为O,有</p><p>∠AOC=90°.</p><p>(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p><p>(4)等角的补角相等.</p><p>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例子分析命题的结构,明确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将任一命题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进而得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p><p>小结与作业</p><p>收获体会</p><p>幻灯片11:</p><p>学习了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p><p>1.观察、实验(剪拼、度量等)、猜测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研究图形性质、推导数学命题时要作必要的推理;</p><p>2.命题的定义及分类;</p><p>3.</p><p>3.命题的结构形式以及“条件”和“结论”;</p><p>4.原命题与逆命题以及反例的构造。</p><p>知识再现,师生共同回忆并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知识系统总结。</p><p>布置作业</p><p>幻灯片12:</p><p>作业:</p><p>习题14.2第1、2题;</p><p>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有目的的进行指导。</p><p>本课教育评注:本节课的概念较多,教学任务较重。 其中,理解命题的结构形式,会正确找出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是重点, 引导学生转化命题的形式,找出条件和结论。正确构造反例是本节课的难点。要举例说明反例与原命题的关系,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举反例,再引入到数学学科中举反例,是突破难点的一个好方法。</p><p>现在是不是感觉数学网为大家准备的八年级数学命题与证明教学计划很关键呢?欢迎大家阅读与选择!</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