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制)二上《野营----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p>教案背景:</p><p>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p><p>2.学科:数学</p><p>3.课时:2</p><p>4.学生课前准备:每人准备20根小棒、课前预习了解</p><p>教学课题:</p><p>1. 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联系。</p><p>2. 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p><p>3. 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p><p>教材分析:</p><p>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除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p><p>教学重点:</p><p>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p><p>教学难点:</p><p>引导学生发现余数比除数小。</p><p>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有余数的除法》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开心的五一野营》的视频.现场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利用百度搜索详细信息和图片.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有更深刻的认识。</p><p>教学方法:</p><p>充分利用多媒体.注重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互动学习。</p><p>教学过程:</p><p>一、新课导入</p><p>同学们喜欢野营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参加一次野营活动.愿意吗?</p><p>二、运用情景探求新知。</p><p>1、同学们喜欢野炊吗?想帮野炊的同学解决问题吗?</p><p>野炊时大家一共带了9个面包.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p><p>2、出示:野营图片----有余数的除法</p><p>图上这些同学出去野炊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想帮助他们解决吗?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一下。(学生根据图意.会提出很多有关平均分的问题。)</p><p>3、先来解决9个面包现在要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自己想想.也可以用小棒代替面包分一分.看谁分的又对又快!</p><p>4、汇报交流:谁来说说你的分法和分得的结果?</p><p>找生回答。</p><p>小结:9个面包平均分后有剩余.余下的数叫余数.这种现象叫有余数的除法。</p><p>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p><p>5、分的结果推导除法算式。</p><p>教师板书:94=2(个)1(个)</p><p>结果是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这个2就是商.剩下的1个就叫余数。</p><p>读作:9除以4商2余1。</p><p>6、结合算式讲解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p><p>7、同位互相说一说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读一读算式。</p><p>三、试一试。</p><p>师:其他的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小组的同学互相提问题、解决问题。</p><p>学生口述教师课件演示....</p><p>学生独立写出其他除法算式.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自己写的算式。</p><p>四、巩固练习。</p><p>1 、先摆一摆.再填空。</p><p>(1)13根小棒.每4根分一份.平均分()份.还剩()根。</p><p>(2)把8个△平均分3份.每份分()个△.还剩()个。指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p><p>2、自主练习第一题。</p><p>3、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先小组说.再全班说。同位互相说说每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再读一读算式。</p><p>五、总结。</p><p>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后剩余部分叫余数.学会了列式计算。</p><p>板书设计:</p><p>有余数的除法</p><p>9个面包现在要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p><p>94=2(个)1(个)</p><p>读作:9除以4商2余1。</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