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教案
<p>教学内容:</p><p>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第49、50页 教学背景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的内容。</p><p>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p><p>一年级:认识了米(m)、厘米(cm)、毫米(mm)3个长度单位。联系实际,认识米尺,通过测量常见物体等活动建立1米、1厘米和1毫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能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初步会用米和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初步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和画线段(限整厘米)。初步会用目测或不同器具,估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大约几厘米或几米。</p><p>二年级:认识千克(kg)、克(g)2个质量单位。在实际操作中初步建立1千克、1克的量感。知道1千克=2023克。能进行有关质量的简单计算。 根据前测分析:约有75%的学生对于千米这个新知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曾听到或看到过这个长度单位,并约有35%的学生知道公里就是千米。</p><p>2、学生学习存在的困难</p><p>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会看到或听到到用千米(公里)表示较长的路程,但学生缺乏对1千米长度的体验,因此建立千米的量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p><p>教学目标:</p><p>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2023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p><p>2、联系生活实际,建立千米的量感,并知道可以用步测等方法对长度进行估测。</p><p>3、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观察、比较、猜想与验证等数学方法。</p><p>4、通过数学学习活动,感受千米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千米的应用价值。</p><p>教学重点:</p><p>1、通过体验,建立千米的量感。</p><p>2、千米、米之间的换算。</p><p>教学难点:</p><p>建立千米的量感。</p><p>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p><p>1、自制多媒体课件。包括教材插图,校园内的操场图,校门外至车站的图片等和1千米的视嘉定区普通小学 2 频录像等。</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