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要点:函数的有关概念
<p>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小编准备了高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要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p><p>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p><p>注意:2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3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p><p>定义域补充</p><p>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6)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p><p>(又注意: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即为函数的定义域。)</p><p>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p><p>再注意:(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②定义域一致(两点必须同时具备)</p><p>(见课本21页相关例2)</p><p>值域补充</p><p>(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2).应熟悉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及各三角函数的值域,它是求解复杂函数值域的基础。</p><p>3.函数图象知识归纳</p><p>(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y=f(x),(xA)的图象.</p><p>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即记为C={P(x,y)|y=f(x),xA}</p><p>图象C一般的是一条光滑的连续曲线(或直线),也可能是由与任意平行与Y轴的直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的若干条曲线或离散点组成。</p><p>(2)画法</p><p>A、描点法:根据函数解析式和定义域,求出x,y的一些对应值并列表,以(x,y)为坐标在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P(x,y),最后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p><p>B、图象变换法(请参考必修4三角函数)</p><p>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即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和对称变换</p><p>(3)作用:</p><p>1、直观的看出函数的性质;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解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速度。</p><p>发现解题中的错误。</p><p>4.快去了解区间的概念</p><p>(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p><p>5.什么叫做映射</p><p>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AB</p><p>给定一个集合A到B的映射,如果aA,bB.且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的原象</p><p>说明: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①集合A、B及对应法则f是确定的;②对应法则有方向性,即强调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它与从B到A的对应关系一般是不同的;③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Ⅰ)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Ⅱ)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Ⅲ)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p><p>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p><p>1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2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3图象法:描点法作图要注意: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化简函数的解析式;观察函数的特征;4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p><p>注意啊:解析法:便于算出函数值。列表法:便于查出函数值。图象法:便于量出函数值</p><p>补充一:分段函数(参见课本P24-25)</p><p>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在不同的范围里求函数值时必须把自变量代入相应的表达式。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就写函数值几种不同的表达式并用一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不要把它误认为是几个函数;(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p><p>补充二:复合函数</p><p>如果y=f(u),(uM),u=g(x),(xA),则y=f=F(x),(xA)称为f、g的复合函数。</p><p>例如:y=2sinXy=2cos(X2+1)</p><p>7.函数单调性</p><p>(1).增函数</p><p>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p><p>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p><p>注意:1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是函数的局部性质;</p><p>2必须是对于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p><p>(2)图象的特点</p><p>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p><p>(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p><p>(A)定义法:</p><p>1任取x1,x2D,且x1</p><p>(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_</p><p>(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p><p>复合函数f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p><p>注意:1、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2、还记得我们在选修里学习简单易行的导数法判定单调性吗?</p><p>8.函数的奇偶性</p><p>(1)偶函数</p><p>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p><p>(2)奇函数</p><p>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p><p>注意:1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函数可能没有奇偶性,也可能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p><p>2由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p><p>(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p><p>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p><p>总结: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1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确定f(-x)与f(x)的关系;3作出相应结论:若f(-x)=f(x)或f(-x)-f(x)=0,则f(x)是偶函数;若f(-x)=-f(x)或f(-x)+f(x)=0,则f(x)是奇函数.</p><p>注意啊: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判定;(2)有时判定f(-x)=f(x)比较困难,可考虑根据是否有f(-x)f(x)=0或f(x)/f(-x)=1来判定;(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图象判定.</p><p>9、函数的解析表达式</p><p>(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p><p>(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消参法等,如果已知函数解析式的构造时,可用待定系数法;已知复合函数f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这时要注意元的取值范围;当已知表达式较简单时,也可用凑配法;若已知抽象函数表达式,则常用解方程组消参的方法求出f(x)</p><p>10.函数最大(小)值(定义见课本p36页)</p><p>1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2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3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如果函数y=f(x)在区间上单调递增,在区间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大值f(b);如果函数y=f(x)在区间上单调递减,在区间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p><p>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要点,希望大家喜欢。</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