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盘点
<p>课程改革自2023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到现在为止,已经整整一轮了。回想这不平凡的6年,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激动、兴奋阶段;困惑、迷茫阶段;反思、务实阶段。</p><p>特别是第二个阶段,当时由于我们缺乏新课程的实践经验,一些新理念曾被层层误读,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追求形式与热闹、花哨与缺乏实效的情况,出现的问题包括:</p><p>虚。很多老师为了迎合听课人的口味,故意制造一些“表面繁华”,造成教学“失真”。教师不敢暴露课堂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教案、课件牵着教师和学生走,师生互动性不强,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p><p>闹。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质疑的机会,满足于热热闹闹“走教案”,学生没有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思考,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p><p>假。有些老师把公开课当成了“做秀课”,表演成分太多,失去了真实性。说得严重一点,这是一种教学腐败和教学造假的行为。</p><p>偏。把“自主”变成“自流”,把“对话”变成“问答”。完全抛开教材,教学重点偏移,为了情境而情境,为了体现情感态度目标而搞“穿鞋戴帽”。无休止地挖掘,无休止地拓展延伸,追求“生活味”而忽视了“数学味”。</p><p>飘。一些老师表现出了很好的“表演才能”,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理解;有些教师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标准》的思想“形似”而“神不似”,追求表面上的“好看”,忽视教学的实际效果,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p><p>新课程要教的精彩,需要</p><p>“牢记六句话”,树立“</p><p>六种意识”。</p><p>六句话就是:认认真真钻教材,简简单单搞设计,本本分分为学生,轻轻松松学知识,扎扎实实抓训练,高高兴兴离课堂。</p><p>六种意识就是:对话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动态生成意识,角色意识,质量、效率意识。</p><p>树立对话意识,包括:与课程标准对话,与不同版本的教材对话,与同伴、网友对话,与学生对话。</p><p>与课程标准对话,就是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特别是基本理念部分和教学建议部分的文字,这是我们教师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p><p>与不同版本的教材对话,就是教师不但要研读自己所教的教材,还要研读自己不教的其他版本的教材,通过对话,弄清课标教材与义务教材的变化,弄清各种版本课标教材的编排特点,博采众家之长。</p><p>与同伴、网友对话,就是鼓励教师要重视团队的作用,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通过与同伴和网友对话,能够迅速发现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p><p>与学生对话,就是教师课前一定要花些心思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点拨和引导?学生在课上学习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p><p>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有效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能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突破教材的局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p><p>1、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p><p>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每节课教材的结构特点及重点、难点和关键;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让教材内容走近生活,将静态知识进行动态处理,将统一内容进行弹性处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p><p>这里需要特别谈一谈有关创设教学情境的问题。</p><p>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p><p>情境创设中常见的问题:情境有“生活味”,而没有“数学味”;情境有活动,而没有体验;情境的表面化,形式化;情境的虚假性。</p><p>教师在选择是否创设情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时,应以该情境能否很好地承载数学知识作为标准。</p><p>创造性使用教材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必须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必须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必须量力而行,符合本人和本地实际。</p><p>2、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它教学资源</p><p>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它不是课程的全部。其他资源包括:身边素材的及时引入(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有意义的热点问题、振奋人心的场面);课堂生成资源的及时捕捉;社区、家庭资源的合理利用;媒体、网络资源的有效开发;其他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p><p>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五不”: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的结论,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教师不说。</p><p>动态生成意识。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p><p>角色意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做的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组织好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会课堂上的观察、倾听与沟通;与学生平等交流;认真组织练习活动;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p><p>质量、效率意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实现个性的健康发展。用“纲要”的话说就是:“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p><p>叶澜教授在他们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p><p>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p><p>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p><p>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p><p>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p><p>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p><p>最后阐明我的基本观点,数学教学改革不能采取“革命”的办法,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要力戒浮躁,要实事求是,要有自己的理性思考。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p><p>新课程代表了教育的理想,也代表了社会的理想。迈克尔·富兰说,教育变革的最终力量来自个人。课程改革路在何方?路就在自己脚下!</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