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材优势搞好第一册应用题启蒙教学
<p>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中,编者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不少隐性和显性的应用题启蒙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应用题打下了重重的伏笔。教师必须把握好教材内容进行有意和无意的渗透,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p><p>一、抓住隐性因素,感知应用题基本结构</p><p>1.在数的计算教学中,加强语言叙述能力训练,感知应用题基本的语言结构。如在进行得数是5的相应加减法教学时,参照教材中出现的图例,教师以一定的语言模式引导学生说出图意,再进行计算。</p><p>第一句:有4只小白兔在草地上玩,</p><p>第二句:又跑来1只小黑兔,</p><p>第三句:现在共有几只小兔?</p><p>算式:4+1=5</p><p>第一句:妈妈买来5只桃子,</p><p>第二句:我吃掉了1个,</p><p>第三句:还剩几个桃子?</p><p>算式:5-1=4 通过这样大量的训练,使学生在特定的语言情景中感知到应用题基本的语言结构,即有两个条件,一个问题,并通过算式计算,把图示→语言→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给学生。</p><p>2.通过直观教学,渗透应用题解题基本思维模式。比…多(少)问题是应用题思维的基本思维模式之一。第一册教材在一开始的准备课中就通过直观出现了利用对应关系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和数的大小的内容,并在以后的练习中相继出现。教师要抓住这些潜在隐性因素,帮助学生建立比多(少)概念,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p><p><table cellspacing="0"><tbody><tr><td></td><td></td></tr></tbody></table></p><p>○ ○ ○ ○ ○</p><br />①摆同样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