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二9月考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进入21世纪,团圆还是年的主题,年根将至,如潮的人群依然奔向大小车站,拥挤着要赶在大年三十前回家。老一辈人依然有着浓厚的年的情结,一年年地坚守着过年的习俗,鞭炮、春联、福字、年画、祭祖、拜年、压岁钱等年的专有事物在他们心中份量依然很重。材料显示( )</p><p>A.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p><p>B.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p><p>C. 春节的习俗不会改变</p><p>D. 人们摆脱不了旧传统的束缚</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老一辈人依然有着浓厚的年的情结,一年年地坚守着过年的习俗,鞭炮、春联、福字、年画、祭祖、拜年、压岁钱等年的专有事物在他们心中份量依然很重”,充分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故A项复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本题材料并未涉及文化对人影响潜移默化的特点,故B项不符合题意,不能入选;传统习俗也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故C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D项中的表述也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我国的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认真阅读它们,都能受到它们的熏陶。下列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正确的是( )</p><p>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p><p>②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p><p>③体现了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p><p>④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p><p>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肢①说法错误,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深深的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故排除;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体现了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故题肢②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孔子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进步也产生了积极作用。20世纪末,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这体现了( )</p><p>A.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和稳定性</p><p>B.中国传统文化值得世界各国人民认同</p><p>C.中国优秀文化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p><p>D.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发展和创新</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孔子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进步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可知,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是世界的,故选项C正确;选项A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选项B说法错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margin-right:auto; margin-left:auto;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td rowspan="3" style="width:41.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right:5.03pt; padding-left: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区别</p></td><td style="width:41.2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right:5.03pt; padding-left: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style="width:178.1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right:5.03pt; padding-left: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文化的民族性</p></td><td style="width:194.6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right:5.03pt; padding-left: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文化的世界性</p></td></tr><tr><td style="width:41.2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right:5.03pt; padding-left: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决定</p><p>因素</p></td><td style="width:178.1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right:5.03pt; padding-left: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p></td><td style="width:194.6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right:5.03pt; padding-left: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p></td></tr><tr><td style="width:41.2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right:5.03pt; padding-left: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表现</p></td><td style="width:178.1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right:5.03pt; padding-left: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民族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p></td><td style="width:194.6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right:5.03pt; padding-left: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p></td></tr><tr><td style="width:41.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right:5.03pt; padding-left: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3" style="width:435.6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right:5.03pt; padding-left: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p></td></tr></table></div><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被誉为“国民节目”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引发了全社会关于国学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入讨论。这启示我们要( )</p><p>①大力发展大众传媒,创造传统文化</p><p>②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传承中华文化</p><p>③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传递中华文明</p><p>④动员全民参与听写,弘扬民族精神</p><p>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肢①说法错误,错在“创造传统文化”,故排除;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故题肢②③符合题意;投资④所说的措施不具有可行性,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移动广播电视(CMMB)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新媒体形式,采用数字编码,通过无线发射,实现广播电视节目手持移动接收,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传播广播电视节目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移动广播电视的出现( )</p><p>①说明旧的传媒已不再发挥作用</p><p>②说明电视等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p><p>③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p><p>④日益显示出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上的强大功能</p><p>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肢①说法错误,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故排除;题肢②说法错误,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不是重要途径,故排除;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上的强大功能,故题肢③④说法正确。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材料表明( )</p><p>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p><p>②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p><p>③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p><p>④文化创造必须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p><p>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上述材料中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强调的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同时人民是文化创新的主体;题肢①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题肢③首发错误,因为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都体现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动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 )</p><p>A.人们总是在有形的文化氛围中生活</p><p>B.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p><p>C.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p><p>D.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A项说法错误;文化既包括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故选项B说法错误;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故选项C说法错误;文化影响人,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体现其文化素养,故选项D说法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忠经》曰:“夫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知,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故虽有其能,必由忠而成也。”这一思想数千年来激励着广大志士仁人,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忠”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 )</p><p>①是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p><p>②有利于培养公民责任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p><p>③需要在当代意义上创造性地转化和传播“忠”的文化传统</p><p>④不受历史条件制约,可以直接转化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p><p>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肢①说法 错误,因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故排除;题肢④说法错误,因为任何文化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因此传统的忠的观念也具有社会历史性,必须进行批判的继承和发展才能转化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p><p>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p><p>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我国通过举办孔子学院这一途径,传播了中华文化,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生机,这说明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①③④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故排除②。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教育部决定从2015年9月,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原来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把经典古诗词作为中小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小学生感情古典诗词之美,这主要是因为( )</p><p>A.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文化传承中起重要作用</p><p>B.创新的文化传播形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和教育相结合</p><p>C.古典诗词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p><p>D.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必须通过教育的方式才能加以继承和传播</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故选项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传播形式的创新问题,B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故选项C说法错误,排除;选项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191次实验才发现青蒿素,这种疟疾药物能拯救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神药是因为它的发现源于中医。但青蒿素能够被提取出来,却是中西医携手合作的产物,单是中医或西医都难以取得这一世界级的成果。青蒿是中草药,代表着中医研究的思路;青蒿素是西药,代表着中医研究的方法。</p><p>屠呦呦获奖带给中国的启示是中医药是中国最有原创优势的科技领域,中医药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创造和积累,是一个大宝库,需要用现代科技挖掘和研究,借助科技提升中医药学术,发展创新。固守传统,拒绝现代科技,中医药的发展只能是空话,只有踏实务实才能成功。这次获诺奖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增强了我们对中医药的自信。</p><p>材料二: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获诺奖,网上一片沸腾。中医文化西医文化之争又起。西方有的学者质疑青蒿素是否有中药,进而质疑中医是否科学,西医文化应该代替中医文化。然而绝大多数科学家称屠呦呦获奖“有利于中国和世界认识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应该保护文化多样性,让中西医文化互相交流,借鉴,融合,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p><p>材料三:淡看名利的屠呦呦注解科学精神,其获评诺奖既是对其自身成就的承认,也是对千千万万屠呦呦式的科学家群体的褒奖,更是对秉持和坚守的科学精神的推崇。科技研究者的“献身精神”:不但应有耐午住清贫、守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的职业素养,更要做到始终坚持如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守。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科学的品质日益稀缺,商业的裹挟之下,科研项目成了圈钱的道具,科学家也成了“另类商人”,科研经费投入越来越多,然有建树的成果却越来越少,更多的却是科研经费成了“唐僧肉”被分食,而一些科研者也因为骗取科研经费而锒铛入狱。</p><p>(1)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如何让古老的中医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p><p>(2)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谈谈中医文化能够历久弥新的原因。</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中医药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创造和积累,是一个大宝库,我们对中医药应该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分)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青蒿素就是中草药和西医技术和标准结合获得,所以发展中医药需要借鉴吸收西医的优异成果。(3分)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立足实践,深入实践对中医药进行创新开发;同时需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固守传统,拒绝现代科技,中医药的发展只能是空话,只有踏实务实才能成功。(3分)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借助科技提升中医药学术,发展创新。(3分)</p><p>⑤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活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分)</p><p>(2)①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能与其它文化和睦相处,又能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积极成分,这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5分)</p><p>②中医文化工作者能够发挥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不断创新中医文化,让世人认识到中医文化的独特作用。(5分)</p><p>【解析】</p><p>(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如何让古老的中医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创新的知识,因此考生首先可以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的角度进行说明;然后考生可以从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的角度进行说明;然后可以从坚持正确的方向,反对错误的方向的角度进行说明,最后可以从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的角度说明,最后可以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角度进行说明即可。</p><p>(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谈谈中医文化能够历久弥新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具有历久弥新的品质;然后可以从中医文化工作者能够发挥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不断创新中医文化,让世人认识到中医文化的独特作用的角度说明即可。</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2015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9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代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长征。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售后服务知识说明为什么“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p><p>材料二: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全国各地以唱红歌的形式庆祝党的生日。某班举行“红歌与民族精神主题班会”。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同学们积极踊跃发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95年,是艰苦创业的95年,也是光辉灿烂的95年,唱红歌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激发爱国情怀;有利于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民族精神有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2)如果让你作代表发言,谈谈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请列出你的发言提纲。</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长征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的发展。(4分)②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有得于增强我国的经合国力,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4分)③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4分)</p><p>(2)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3分)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3分)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3分)④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3分)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3分)</p><p>【解析】</p><p>(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可以从文化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这个主要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角度说明;然后可以从文化塑造人生的角度进行说明即可。</p><p>(2)本题比较基础,要求考生如谈谈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请列出你的发言提纲,考生可以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④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有利于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的角度进行说明。</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