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2:20:34

安徽合肥第一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中国梦”也是“美丽都市梦”。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但合肥好堵!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合肥上班族因交通拥堵造成经济成本为每月518元。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合肥市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加快地铁等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鼓励公交出行;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和驻车换乘条件,倡导绿色环保出行;完善“限牌”总量控制、“错峰限行”交通管理措施,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打造美丽合肥,畅通合肥。</p><p>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合肥市是如何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解决交通拥堵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该市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从整体布局出发,统筹规划,注重整体功能的发挥,推动大交通建设。(3分)②该市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地铁、公交、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限牌”总量控制、“错峰限行”,不同功能优化组合。(3分)</p><p>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通过各要素的优化组合,良性互动,实现系统了最大功能,缓解交通拥堵。(3分)</p><p>④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既要用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又要统筹考虑,优化组合。要从整体布局出发,把地铁、公交、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限牌”总量控制、“错峰限行”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对合肥交通系统的完整准确的认识。(3分)</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合肥市是如何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解决交通拥堵的。要求学生熟悉系统优化方法包括的三个方面特征,即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之后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归纳。然后结合材料进行说明:合肥市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的原则从整体布局出发,统筹规划解决交通拥堵。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对地铁、公交、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进行优化组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精准扶贫必须牢固树立“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理念。精准扶贫要求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同时,精准施策,花大力气解决贫困人口增收难、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等系列民生难题,让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能够平等享受基本医疗、基本养老、教育、住房和康复等服务,旱日走出贫困深渊,实现共同富裕。</p><p>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党和政府是如何进行精准扶贫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和政府在精准扶贫上要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3分)</p><p>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党和政府在精准扶贫上必须牢固树立“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理念,以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3分)</p><p>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党和政府在扶贫问题上要做到精准施策,花大力气解决贫困人口增收难、行路难等系列民生难题,走出贫困深渊,实现共同富裕。(3分)</p><p>④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有利于促进实践活动的发展。党和政府在精准扶贫上必须牢固树立“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理念,以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3分)(每点3分,学生若从其他方面回答,言之有理,亦可给分,四点满分。)</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党和政府是如何进行精准扶贫的。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知识限定为“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也就是运用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知识来组织答案。我国政府在充分分析致贫原因的基础上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政府在牢固树立“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理念,以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当合政府在扶贫时尊重扶贫额客观规律,同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党和政府在精准扶贫上必须牢固树立“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理念,以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着重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2016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p><p>材料一  面对生态保护和发展经济的两难困局,智慧的A市人想出了“生态补偿”的办法来破解,对保护自然生态有功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补贴。在近两年的摸索中,A市市政府不断完善补偿办法,提高补偿标准,新的补偿办法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以及村落大小、人口多少,实现差别化补偿。</p><p>材料二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实施,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事物都有两面性,切忌片面地看问题环境保护已成为社会利益冲突的重要触发点,中国需要在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居民就业与环境质量等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更好地落实政府和排污单位的责任。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每个公民心中树立绿色出行、节能节水等理念,珍惜环境资源,规范自身行为,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p><p>(1)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A市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举措。</p><p>(2)结合材料二,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把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p><p>(3)结合材料二,就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两条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建议。</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为解决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的两难困局,A市提出了“生态补偿”的办法。(2分)</p><p>②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实践摸索,A市不断完善补偿办法、提高补偿标准。(2分)</p><p>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市探索并不断完善“生态补偿”办法有利于解决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2分)</p><p>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生态补偿办法切实可行,能够破解困局。(2分)</p><p>(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己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3分)</p><p>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分)</p><p>③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要求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建设生态文明,是尊重自然客观规律,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之举。(3分)</p><p>④自然界是客观的,要求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分)</p><p>(3)①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在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居民就业与环境质量等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3分)</p><p>②注重量的积累,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3分)</p><p>【解析】(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A市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举措。考生需要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共讲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归宿。然后结合材料逐一进行分析即可。</p><p>(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把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解析试题。解答这类题目要弄清试题的设问对所考查的知识范围的限定、设问所规定的试题的类型以及设问所规定的行为主体等方面。本题中考生需要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角度、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的客观性以及自然界的客观性等角度进行分析。</p><p>(3)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就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两条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建议。本题答题时务必注意是方法论建议,故在回答时需要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回答。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徽合肥第一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