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哲学上看,我们要切实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是因为( )</p><p>A. 人们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p><p>B.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p><p>C. 离开统一的思想就不能开展实践活动</p><p>D.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的知识。选项AB说法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选项C说法错误,因为离开统一的思想依然开展实践活动,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诗句。其体现的哲学道理是</p><p>A.信念、意志、激情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p><p>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p><p>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p><p>D.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属于体现类的试题,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不怕”体现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战胜困难,D适合题意;信念、意志、激情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和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说法太绝对,A、B项错误;本题未涉及尊重客观规律问题,C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p><p>A. 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p><p>B. 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p><p>C. 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p><p>D.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知识。选项AC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选项B说法错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造,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7.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原理</p></td><td style="width:322.2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p><p>②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7.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方法</p><p>论</p></td><td style="width:322.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7.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错误</p><p>倾向</p></td><td style="width:322.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他的话从哲学上说明</p><p> A.认识在先,实践在后 B.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p><p>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掌握的理论越多,实践活动越有效</p><p> </p></div></div>
<div><p>【答案】 C</p><p>【解析】</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经过两年建设,横跨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门三国中的中亚天然气管道,终于通到中国边境。这是通过四国的不断练习和磋商,并在客服重重困难和矛盾的基础上精诚团结、互利合作的典范,承载着四国人民世代友好、互利合作的良好愿望。从哲学上看()</p><p>①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p><p>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创造新的联系</p><p>③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p><p>④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p><p>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联系的观点、发展的曲折性的知识。选项①说的是联系与运动的关系,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选项③说法错误,因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知识。选项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民间一直有“四五清明”的说法,但事实上清明与其他23个节气一样,在阳历中的日期会在几个日子中变动。“清明时间是动态的”说明()</p><p>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p><p>B.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存在方式</p><p>C. 动者恒动,静者恒静</p><p>D.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知识。选项B说法错误,因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故排除。选项C说法错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整个世界就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体,故排除;选D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避免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深化,欧盟执委会主席巴罗佐称将迅速提交发行欧元区债券的提议。有的人认为这一提议是解决危机的一剂良药,也有人认为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之所以会出现截然相反的两种认识是因为()</p><p>①对解决危机的提议不同 </p><p>②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不同</p><p>③人们所站的立场不同 </p><p>④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能力不同</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影响认识的因素的知识。选项①②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之所以出现截然相反的两种认识,是因为立场不同、知识构成不同、思维能力不同,故选项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万物生长靠太阳”,以往人们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最近科学家却发现,在可见光不能到达的4000米深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下,依然存在着大量的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p><p>①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p><p>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p><p>③对真理的追求只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p><p>④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的反复性的知识。选项①说法错误,因为认识不能超越历史条件,故排除。选项③说法错误,因为真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过程,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在今天的中国变成现实。九次神州起飞,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中国航天开始迈入空间站世代。“蛟龙问世”,历经7年,经过了五十次试验,下潜深度不断刷新,实现从零到7062米水深的跨越,面对难以捉摸的天气和复杂海况,科研人员说::“我们要有冒险精神,但我们绝不是赌徒。”无论上天还是入海,每一次试验都要限定严密的条件,依靠专家制定精细的预案;都要攻克通信、能源、控制、生命等一系列技术难关。攀登科学高峰,不断探索大自然安谧,中国人从未停下脚步。</p><p>(1)结合材料,说明中国人“上天入海”从未停下脚步的认识论依据。 </p><p>(2)请运用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原理,结合材料分析“上天入海”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原因。</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物质世界是不断变化着的,要获得大自然的奥秘,“上天入海”就不能停下脚步。</p><p>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要不断深入拓展,就不能停下脚步。</p><p>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所欲中国人“上天入海”攀登科学高峰,更不能停下脚步。</p><p>(2)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蛟龙号”的成功是尊重科学、按规律办事的结果。②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蛟龙号”的成功是科研人员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敢于冒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③科研人员“有冒险精神,但绝不是赌徒”的做法正式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因为获得成功。</p><p>【解析】本题以我国科技领域的发展的为话题,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和我国蛟龙潜水实验突破为载体,从认识论和唯物论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的统一、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的知识。</p><p>(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中国人“上天入海”从未停下脚步的认识论依据,属于依据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咬住与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认识论依据,因此考生首先可以从实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然后可以从认识的反复性的角度分析说明事物的多变;最后可以从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p><p>(2)本题设问比较清楚,要求考生运用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原理,结合材料分析“上天入海”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的是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原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规律,其次是尊重规律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八大报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引发了网友最深切的期待和热议。众多网友对建设美丽中国纷纷发帖,老师结合网友的认识提出了问题,请你结合所学《生活与哲学》的只是回答下列问题。</p><p>网友“夜至纯:一些人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如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毁损,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怎样勾画“美丽中国”?一句话,就是绿色发展,因为守住“绿水青山”,才能赢得长远的文明富裕。</p><p>用联系的观点说明为什么守住青山绿水才能赢得长远的文明富裕。</p><p> </p></div></div>
<div><p>【答案】(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看问题。推进城镇化建设,要搞好产业支撑和服务配套,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p><p>(2)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推进城镇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城镇化目标,确定合理的城市规模。</p><p>(3)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p><p>【解析】本题以十八大报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话题,部分网友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建议为载体,要求考生用联系的观点说明为什么守住青山绿水才能赢得长远的文明富裕,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腰椎有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联系的观点。然后考生可以从联系的普遍性和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的关系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