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2:18:36

宁夏育才中学孔德校区高二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继白菜基因组测序项目完成后,我国科学家日前完成了甘蓝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近缘种植物基因组比较,发现了物种间和种内基因组呈现多层次不对称的进化规律。这表明</p><p>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p><p>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发现了作物种间和种内基因组呈现多层次不对称的进化规律”,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故题肢①②符合题意。题肢③④说法正确,但是和题意不符合,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p><p>A. 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p><p>B. 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p><p>C. 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特质</p><p>D. 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排除。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客观实在性是指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故入选。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客观实在性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无关,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客观实在性并不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秩序,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主义。以下说法中最可能是他说的是  (     )</p><p>A.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p><p>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p><p>C. 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为气本</p><p>D.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王夫之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之一,“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A正确且符合题意;B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都与题意不符,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恩格斯的上述论断说明(     )</p><p>A.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p><p>B.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它可以取代具体科学</p><p>C.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p><p>D.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上述论断说明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C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哲学对具体科学的作用,A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哲学也不能取代具体科学,B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就如同阳光,有了哲学,明明亮亮,能视通万里看得远;掌握哲学,穿云破雾,能思接千载想得深。上述材料说明(      )</p><p>A.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p><p>B. 哲学能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C.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智慧</p><p>D. 哲学能为人们提供解决所有问题的具体方案</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任务。本题材料体现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B正确且符合题意;A是哲学的产生,不符合题意,应排除;应是真正的哲学是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智慧,C说法错误;哲学不能为人们提供解决所有问题的具体方案,D夸大了哲学的作用,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提出“理生万物”的思想。这两种思想的共同点是</p><p>A.都承认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p><p>B.都承认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p><p>C.都否认思维决定存在                          </p><p>D.都否认存在决定思维</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万物皆备于我”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理生万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两种思想的共同点都是唯心主义观点,都认为意识(思维)是本原,都否认存在决定思维,D符合题意。A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B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C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全面放开二孩反映出中国的人口结构的确已经发生了趋势性变化,但并未动摇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生育政策反映出  (  )</p><p>①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p><p>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p><p>③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p><p>④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意识的本质。全面放开二孩反映出中国的人口结构的确已经发生了趋势性变化,但并未动摇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也反映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②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应是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筷子的使用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筷子谜语,如“姐妹两人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她们第一尝。”这说明了 (  )</p><p>①意识活动是一种能动性活动和直接现实性活动 </p><p>②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p><p>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p><p>④意识源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p><p>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筷子谜语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意识源于物质,也表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①说法错误;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②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李克强总理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   )</p><p>A. 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p><p>B. 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p><p>C. 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p><p>D. 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并不仅仅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A说法错误;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并不是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B说法错误;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不能消费人与自然的斗争性,矛盾无处不在,C说法错误;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D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p><p>A.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p><p>B.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p><p>C. “气者,理之依也 ”与“理生万物”</p><p>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气者,理之依也”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是唯物主义观点,“理生万物”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正确且符合题意;B都是唯心主义观点,C体现的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D体现的获得认识的途径,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按照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排列正确的是</p><p>①未有这事,先有这理</p><p>②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科学的原予和分子</p><p>③天地合力,万物自生</p><p>④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p><p>A. ③→④→②    B. ②→③→④    C. ③→②→④    D. ②→①→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①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不符合题意;②把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和分子,这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③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④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故正确的传导顺序为③→②→④,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想问题、办事情是人类的两种基本活动。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办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p><p>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p><p>②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p><p>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p><p>④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p><p>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含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②说法错误;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这句否认了(     )</p><p>A.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p><p>C.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强调唯心主义的错误所在,与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没有关系,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唯心主义观点,否认了物质对于运动的重要性,而不是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故排除。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不是强调运动自身的特点,而是强调唯心主义的错误所在,故排除。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观点认识意识在运动,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直以来人们以为饭后水果有利于身心健康。但据营养学家对大量人群的观察与研究却发现,饭后吃水果不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易引发腹胀、腹泻。由此可见</p><p>A.要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必须借助于实践</p><p>B.人类在实践中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发展</p><p>C.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p><p>D.真理总是在发展中不断被推翻和超越</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错误,题中强调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而并不是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排除。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强调人们的认识经过科学试验发现得到进一步的深化,说明人类在实践中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发展,故入选。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并没有涉及到真理,故排除。D选项观点错误,真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并没有被推翻和超越,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无数听众落泪。听过“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许多在外的子女回到了父母身边或送来了对父母的问候。这佐证了</p><p>A. 音乐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的机能</p><p>B. 意识在特定条件下能决定和控制客观对象</p><p>C. 意识因为具有主动创造性,因而具有直观现实性</p><p>D.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音乐属于意识的范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A是错误的;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B是错误的;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特征,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C是错误的;材料中子女听歌后给父母送去问候说明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D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由于受大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给我们的启示是  (     )</p><p>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p><p>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p><p>③人的真理性认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p><p>④人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表明人的真理性认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应是人的认识永远能达到真理,①说法错误;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②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下列与爱尔兰这句谚语所体现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  )</p><p>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②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p><p>③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p><p>A. ③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亲手下地锄”强调实践、行动,这句谚语主要体现应该加强行动,不要只谈理论,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退而结网”、“实干兴邦”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①④正确;②体现的是内外因的辩证关系;③体现了缺乏正确意识的指导,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时候就常听父母说:“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那个时候,对这句话始终没什么感觉。直到后来,自己一人漂泊他乡,不得不靠自己独立生活的时候,才发现这句话真的是真理。这是因为 (   )</p><p>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p><p>B. 盲目的实践是没有意识指导的实践</p><p>C. 不同的认识主体对人生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p><p>D.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当、养”属于实践,“知”属于认识,“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A正确且符合题意;盲目的实践是在错误认识的指导下而不是没有认识的指导,B说法错误;不同的认识主体对人生问题的认识有可能相同,C说法太绝对;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杯豆浆加一个鸡蛋是很多市民的营养早餐。然而,很多网站发帖质疑这种早餐搭配不合理,称豆类中含有蛋白酶抑制剂,它会干扰鸡蛋中的蛋白质吸收,容易引起腹泻。专家研究证明,网传说法并不可信,煮熟的豆浆和鸡蛋搭配是安全的。这说明了(  )</p><p>①真理和错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认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   ④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正确的认识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统一,故排除;题肢③说法错误,因为认识的深化对事物的发展不能起决定作用,故排除;上述材料表明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故题肢①④正确;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早晨给自己一个微笑,种下一天的阳光”,下图漫画</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8/5e9f9987/SYS201801021850151358714160_ST/SYS201801021850151358714160_ST.001.png" width="175" height="12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否定了世界的客观性</p><p>B. 否定了物质的可知性</p><p>C. 肯定了意识的能动性</p><p>D. 肯定的意识的派生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早晨给自己一个微笑,种下一天的阳光”,体现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这种选择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故选项C正确。选项A、B、D均不是对漫画主旨的正确认识,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一代人的标志是时尚,但历史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和行话。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哈罗德·罗森堡《荒漠之死》每个时代的新一代似乎都受到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身上打上了标志这个时代的鲜明烙印。对于新一代,似乎许多人都乐于来褒贬一番,或是忧心忡忡,或是赞扬嘉许。不同时代人们给予的定语都不同,我们可以记起的词语有过去的“迷茫的一代”、“愤青”、“垮掉的一代”,到现在的“新新人类”。但不论怎么说,每个人都是历史长链中的一环,只是历史赋予每个时代的使命都不同。</p><p>结合材料,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说明 “对于新一代,不同时代人们给予的定语都不同”的合理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同时代人们对“新一代”的不同认识源自于各自不同的生活实践;</p><p>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时代人们的具体实践水平不同,认识也就不同;;</p><p>③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不同时代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存在差异,对同一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p><p>④“新一代”们的具体表现也各有不同,这也影响了人们对他们的认识和评价。</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说明 “对于新一代,不同时代人们给予的定语都不同”的合理性,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是说明 “对于新一代,不同时代人们给予的定语都不同”的合理性,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等方面来分析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32 、材料一 某市自实施车牌拍卖政策以来,就一直未向社会公开收支信息。2013年7月,市民联名向政府提出信息公开请求。年底,相关部门公布了2011-2012年车牌拍卖的大类收支情况,但没有列出明细,市民不满意。</p><p>材料二 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公民行使权利的意愿和积极性受到了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公民不当行使权利的案例却时有发生,例如,刘某就政府工作人员陈某的疑似腐败行为进行了实名举报,纪检部门经查证举报不属实并反馈了处理结果,但刘某继续利用网络散布陈某腐败的谣言,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p><p> 结合材料,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出发,指出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并进一步阐述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p><p>&#xa0;</p></div></div>
<div><p>【答案】方法论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p>具体要求:①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求真务实,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积极探求民主法制建设规律,用正确的公民权利观指导监督权的行使。</p><p>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公民应积极并合理合法地行使监督权。</p><p>③要反对唯意志主义倾向,切忌凭空猜测,盲目妄动;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消极无为,放弃权利。</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出发,指出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并进一步阐述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考生解答本题要注意有两问,并且是在正确解答第一问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解答第二问,因此考生要首先回答出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原则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然后第二问就变成了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考生可结合材料从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反对唯意志主义和消极无为的错误倾向等方面来分析说明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造文化强省,促进中部地区战略崛起,安徽合肥市某校高三(6)班开设“文化强省论坛”。论坛中呈现的以下话题引发同学们的热议,请你参与探究。                       雷锋精神 永放光芒</p><p>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意见》,对学雷锋活动进行部署。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学雷锋活动的部署要求,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开展以学雷锋活动为重点的道德实践活动,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省委宣传部等单位决定以“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组织开展新一届全省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p><p>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有关知识,分析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开展以学雷锋活动为重点的道德实践活动的合理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广大青少年只有投身学习雷锋的道德实践才能真正体会雷锋精神的内涵。</p><p>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道德实践中雷锋精神会不断得到发展与丰富。</p><p>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广大青少年通过亲身实践才能体会雷锋精神是不会过时的,并认同、弘扬雷锋精神。</p><p>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让雷锋精神走进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具体实践。</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有关知识,分析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开展以学雷锋活动为重点的道德实践活动的合理性,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有关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开展以学雷锋活动为重点的道德实践活动的合理性,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方面(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来分析说明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开展以学雷锋活动为重点的道德实践活动的合理性。</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豫剧历史悠久,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但随着多元文化媒体发展和人们文化艺术需求的多样化,豫剧格式化表演、缓慢板腔体节奏、难懂的行腔归韵,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p><p>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豫剧工作者们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在继承豫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展演,经过不断努力,以《梨园春》为代表的影视栏目品牌和以《程婴救孤》为代表的舞台剧品牌先后涌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豫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p><p>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知识,说明豫剧发展为何能迎来“又一个春天”。</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豫剧工作者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豫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②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豫剧工作者引入市场机制,融入其他艺术元素(或:尊重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拓展了豫剧的发展空间。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豫剧工作者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努力,打造了一大批豫剧精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促进豫剧的良性发展。</p><p>【解析】本题以豫剧的变化发展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哲学生活》中“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相关知识。本题目在设计上尊重教材,查的是考生的获取信息和解读材料的能力。其意图在于了解考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答案的组织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知识,说明豫剧发展为何能迎来“又一个春天”。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首先要求考生认真解读材料,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本题着重考查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以及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知识点。</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宁夏育才中学孔德校区高二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政治试卷(解析版)